从大四下半年开始,我就开始穿梭于各种人才招聘会,到每一个摊位送上应聘材料,作自我介绍,留下联系电话,然后回学校等通知。令人失望的是,基本上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肯回信的公司寥寥无几,偶尔去参加次面试也基本上都是陪太子读书,不是竞争对手过于强悍,就是岗位人选早就被内定了。
半年奔波下来,已经毕业了我却依旧两手空空,饭碗还没着落。眼看着几个家庭颇有背景的同学在宿舍里稳坐钓鱼台,却都已经签订了就业契约,我打心眼里对“中国就是一个熟人社会”这一灰色论调有了切身的体会。
父亲打来电话,说大城市就业竞争压力自然比较大,还是实际一点,回到咱们小城里试试吧,也许会好点。再说,回到家里有住有吃的,就是暂时找不到工作也不着急。
没有办法,我只好听从父亲的建议回到家乡,但对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却几乎没抱有什么太大的希望。我的家庭只是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亲戚朋友也都没有那种有权有势的,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我的父亲是名公车司机,他一辈子的工作场所就是狭窄的驾驶室,虽然因为工作出色曾被评为公司的劳动模范,但这在帮我找工作的问题上恐怕起不了任何作用。一切,还要靠我自己。
每天我都买报纸看招聘广告版,但是几乎找不到跟我专业对口的岗位,金融危机祸及全球的情况下,每个单位对招聘人员的苛刻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更何况我学的本来就是冷门专业。后来我找了家快餐店送外卖的工作占着手,一有时间我还是奔波于各种招聘会上,希望能找到一个条件稍微好点的工作。
让我意外的是,在去齐鲁春酒厂应聘的时候,他们的人力资源部主管竟盯着我看了好一会儿:“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姓乔对不对?”我有点惊讶:“是啊。不好意思,我还真记不起来,因为我们根本没见过面。我知道你姓乔,只是因为你跟你父亲长得太像了。”我问:“你认识我父亲?”他点点头:“当然。”
虽然最终因为专业相差实在太远,我又一次遭到了淘汰,但父亲也有熟人这一事实让我对自己的前途陡然有了新的希望。回到家里我问父亲:“你再想想,是否又能帮上忙的熟人?”父亲想了老半天,坚决地摇摇头:“没有。真的没有”
事实证明,父亲说了谎。海尔销售部门的一位经理就很突兀地问我:“你父亲还在开四路公车?”我说开四路公车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事了,后来他又开过三十二路、十六路,50岁那年公司调整,让他到后勤部门工作了,再过两年就要退休了。他点点头:“是啊,日子过得很快,十几年前的事了。”
灵光一现,及时抓住这根救命稻草套近乎:“我父亲还经常跟我提起您呢。”他哈哈大笑:“怎么会呢?我认识他,他却并不认识我。”
虽然碰了我一鼻子灰,但在随后的招聘程式中他却对我很是关照,最终帮我顺利地得到了那份工作。在以后的工作中,对我也是时时处处比较照顾,让我很快在新的岗位上安定下来。他时不时鼓励我:“有其父必有其子,你父亲就是一个热情勤恳的人,我相信你也错不了。”回到家里跟父亲谈起部门经理,他还是沉吟了半天摇摇头:“真的不认识。”
渐渐跟经理熟悉了,我忍不住提出心中的那个疑问:“你真的认识我父亲?”他点点头:“是啊,当年我几乎每天都坐他开的车呢。他不就是那个城可以上车就问‘早上好’,下车时会说‘一路平安’的乔师傅吗?那个时候我们这些乘客都特别喜欢他,对他印象特别好,像他这样彬彬有礼的公车司机,恐怕在整个青岛都绝无仅有的吧?每天坐他开的车,心情也格外好呢。你的样子,跟他年轻时很像,所以一见面我就认出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