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是“疯狂苦干+不懈坚持”就一定保证你牛起来吗?答案是一定的,但是有若干必要的前提条件。不考虑这些条件,那就是盲干瞎干白流汗。
第一:认识价值递减律。
这个世界充满了矛盾。要有成就,必须投入时间。但是很多人生目标的价值却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贬值。你投入半天,最后发现就算得到了也没有多少价值了。20岁考上名牌大学,今后XX年的路都会好走很多,但是30岁时候去上名牌大学,已经不能充分证明自己的能力了。因为毕业后本科的出身对人的影响力是逐年下降的。出身不好的,完全可以通过继续努力来填补差距。等毕业过了20年,一流和三流学校出来的同样努力的人差距基本没有了。所以,为学历本身复读n年是不明智的。当你努力之前,要先想想你的目标放在XX年后,或者20年后还会不会是你想要的?如果不是,说明你现在就不该为此玩命。
第二:确立有意义的目标。
可以跨越时间因素不会贬值的目标才是有意义的。金钱对青年人很有用,可以投资自己成长;对于老年人,就没多少用处了。所以追金逐利没有意义。大概判断意义的标准有三个:1.自己要乐在其中,不以为苦;2.目标对社会对他人有积极意义;3.不以追求名利为最终结果。一旦符合这三点,你努力之初就已经成功了。比如你从小立志攻克癌症难题,喜欢科研,终身致力于此方面的研究。这就是很有意义的事。这个意义不在于你最终发明了什么神药,而在于你的努力对多数人有意义,就算你没搞出特效药来,至少你穷其一生证明了各种无法治疗癌症的方法,后人不用重复做试验了。这就是贡献,你的一生就没有白过。但如果你的出发点不是真喜欢医学研究,只不过想要光宗耀祖,想要挑战世界难题证明自己有多聪明多强,出于这种想法而头悬梁锥刺骨,基本上就是白忙。一个人的真实兴趣一般跟他的天赋是分不开的。你总有些天生比别人强的地方,或者是从小就感兴趣发自内心喜欢的领域。如果不尊重自己的兴趣和天赋,而只关心名利,对社会就没有意义,你也不会有卓越的成果,你的坚持就是固执和浪费时间。
第三:越无我,成就越大。
青年人容易强调个人努力,我要怎么样怎么样。其实,你就是超人,凭一个人也干不了什么。那种只考虑自己扬名天下的人的发展格局是很窄的。要把自己从成龙成凤的思想中解脱出来,多注重社会对你的影响。多想想你能为社会解决什么问题?做什么事情对其他人有意义?别人也为你做出过什么贡献?你的任何点滴成绩都包含着周围人的努力。比如在大学里学习,不仅是老师给你们讲课,食堂也在管你们的一伙食,图书管理员帮你们整理书籍,扫地阿姨帮你们打扫教室……没了这些人,估计很多人吃饭读书都成问题。所以每种职业都有它的必要性,不该用职业标签来设定人生目标。找到对别人有用,自己又喜欢做的事,才是你的目标。之后坚持做下去,才能成功。一个人要有大的格局,要不以自我为中心,要关心社会里的人都在做什么,自己的目标努力是否可以整合到小到家庭利益、公司利益,大到社会整体利益中去。当你真正为此忘我工作,可以推动他人利益的时候,你的存在就像必不可少的零件一样,别人依赖你,你的价值就越大。
下面举几个名人例子来具体说明上述观点。比如童话大王郑渊洁,写了30年童话,不依附于作协,完全自己养活自己。你能看到他的成功是因为坚持30年只做一件事。但是换做你30年写童话,估计就是废纸一堆。为什么?首先人和人不同,写作是他的乐趣和天赋,未必是你的享受。他自动脱离作协,说明他不看中名利。再有童话这种艺术形式需要丰富的想像力,故事面对的是少年儿童,还需要有教育意义,并且还不能像教科书一样枯燥,要有趣。你的作品不是八卦杂志,过期就没人看了。一代代的少年儿童都可以从他的作品中学到做人的道理,体会出文字给他们的乐趣。他的贡献超越时间,所以他能成功。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我本人很欣赏她,倒不是她的英雄事迹,而是她之前的生活。没出事之前,她已经活的很成功了,这样的人注定不平凡。从小受家庭薰陶就立志做老师,上大学就去师范类学校。热爱教师行业,干劲十足,不计较名利,什么编制,工资都不计较。做老师是她最快乐的事情,所以可以坚持5年不觉苦。你觉得苦,就别坚持了,说明那不是你真心想干的事儿。她还有爱心,家庭幸福,有一群爱她的家人围绕着她。这哪是舍己救人的典型啊,这是成功的典型!
最后说说冯仑那篇文章引用的崔永元和台湾老太太的故事。崔永元记录中国人生活,这个事情的价值也可以超越时间。记录历史对后人既有情感价值也有借鉴价值。反过来,那个环岛磕头老太太的坚持,就不值得提倡。台湾拜偶像之风非常恶劣的,这种磕头不是真信仰,而是一种宗教迷信。对他人无意义,求的不是见真神,而是自己家宅平安财富进来,这种盲目坚持没有结果。不信你去磕头试试,既见不到神,也见不到钱。
所以,不要过分强调个人努力。不动脑筋的努力,不关心社会的努力、只求自己升官发财的努力,都是白费功夫。人生不过匆匆几十年,要追求具有恒久价值的东西,把自己的功利心放下,才是聪明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