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恐归族”:没有房子拿什么相信未来
没有房子拿什么相信未来城漂族,繁华都市艰难寻梦他们出身农村,在大学扩招的背景下进入了高等学府深造;但又遭遇就业压力,稳定的工作像一个难以企及的梦。他们是城市里寻梦的“城漂族”。看遍城市的繁华后,他们不愿再回到原来的生活,但在城市立足却也绝非易事。地下室、城中村、合租房……他们在城市的边缘苦苦挣扎。因为巨大的就业压力和高企的房价,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他们是另一种类型的农民工,在“跳农门”过程中。
城漂族,繁华都市艰难寻梦
他们出身农村,在大学扩招的背景下进入了高等学府深造;但又遭遇就业压力,稳定的工作像一个难以企及的梦。他们是城市里寻梦的“城漂族”。看遍城市的繁华后,他们不愿再回到原来的生活,但在城市立足却也绝非易事。地下室、城中村、合租房……他们在城市的边缘苦苦挣扎。因为巨大的就业压力和高企的房价,他们很难真正融入城市,他们是另一种类型的农民工,在“跳农门”过程中,一些人会因为各种原因难以成功,或者说是一时失败。但他们不想再回到农村,他们的所学在农村几乎全无施展的余地,只能继续漂在城市里“蜗居”,成为“蚁族”,或者别的什么“族”。三十而未立的,不在少数。
一组对大学生毕业生的调查数据显示,55.3%的人认为,稳定的工作是“长大成人”的最重要标准,“有自己产权的房子”、“婚姻美满幸福”、“有稳定的收入”等指标紧随其后。同时,调查还表明,近三成受访者仍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从调查可以看出,稳定的工作是“立”的根本。好在,这些已经三十或者即将步入三十岁的农村大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工作经验。社会的各种历练都经受过了,他们走在创业的路上,不敢喘息,不敢丝毫怠慢,因为,对于三十岁的人来说,时不我待。
记者采访的几位农村出来的大学毕业生每天穿梭在楼房里,却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有时也会慨叹人生多艰。但感伤之后,他们也挺起胸膛,继续投入工作。
今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导:聚焦城漂族。
每年年关将近,总会涌现出一个特殊的族群:“恐归族”。在石家庄工作的正定小伙子小于,即便家乡近在咫尺,却依然有种近乡情怯的惶惑。因为,面对亲戚和老街坊们“找到对象了吗”、“买房了吗”之类的询问,他的回答数年如一日的含糊:“还没有”、“不着急”……已经而立之年,小于遭遇的是“三十难立”,一个近乎残酷的事实是,家乡越来越远,城市却没有越来越近。
如此尴尬的30岁,小于打定主意,即便没有房子、车子、妻子,依然相信未来。
打工两年还清学校贷款
“叫我小于吧,公司的同事都这么叫我。”小于得知记者要写他的经历,想了想说,“还是别叫我大名吧!毕业这么多年没混出名堂来,很惭愧。”
小于的家乡在正定最北部的乡村,祖辈世代务农。到了他这一辈,一直怀着读书改变命运的梦想。第一次联考失利后,他选择了复读,但第二年的成绩仍没有太大起色,他认了,在省内一家专科学校学习弱电工程方面的专业。由于家境贫寒,他三年的学费全都是贷款。学习之余,他打工贴补家用。三年一万五的学费,再加上亲朋好友的借款,小于欠下了近两万元的外债。“这些钱我会一分不少地还了。”2006年大学毕业后,小于各处打工,收入始终微薄。当时,有人告诉他说,不少人在学校贷款后都不还了,学校能做的只不过是扣著毕业证不发,顶多是起诉,大不了等学校起诉的时候再还也不迟。小于却说,就是自己再苦再累再穷,不能欠别人的钱,否则良心上过不去。两年的时间里,他每月不过一千多块钱的收入,住在工地工棚里,每顿饭花销不过三元,一年都不买一件衣服,他把两万元的欠款全还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