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如何完成“华丽转身”
文/李国涛
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寄托著广大学子对于大学的美好憧憬和满心向往。与其说联考是一个句点,不如说它是一个分号——比句号长,比逗号短,它只是一个短暂停留。联考过后,即将步入大学的学子,踏进那座梦中出现过千百遍的象牙塔,放飞昔日纯纯的梦想,开启新的征程,点燃新的希望。但是,现实与梦想总是存在骨感和丰满的差距。如果对大学生活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恐怕很难完成中学到大学的华丽转身。
目前,大学新生普遍存在“大一新生综合症”,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新环境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来自于全国各地,离开原来熟悉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告别了父母、亲朋好友,开始面对集体生活,必须要独立地处理生活中的一切事务。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时,很多新生都产生了不适应的现象。此外,还有部分新生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经常会因为一点儿小事而争执,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很难融入到寝室或者班级的大家庭当中,从而产生一系列难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环境的问题。
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
目前,入学的大学新生大多是90后,又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上,他们在家娇生惯养,备受父母、亲友的呵护,除了学习,其他一切事务几乎都是父母包办,他们不需要为生活琐事烦恼,因此导致许多新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思想严重。进入大学以后,难免会出现一时难以适应的现象。
理想与现实中的心理落差
由于很多中学老师和家长对大学生活的不正确引导,致使不少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切实际的幻想,对大学的期望值过高。然而,他们一旦真正地面对大学生活后,就会发现,现实的大学生活并不如当初期待的那样美好和丰富多彩。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他们产生了巨大心理落差。
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
在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惟一目标就是考上大学,所以,学习动力十足。但是,上大学后,同学们的目标已经实现,在新的目标还没有确立之前,他们学习缺乏动力。当“上大学”这个理想实现之后,许多大学新生就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会倍感茫然。
不习惯新的学习方式
中学与大学的学习存在明显的不同。中学阶段,老师是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该阶段以“填鸭式”的灌输为主,老师讲课的内容非常细致,面面俱到,不需要同学自主探究式地去学习,这使学生在无形中养成了被动学习的惯性和极强的依赖性,学习严重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性。
与中学不同的是,在大学阶段的学习方式是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也使很多同学拥有了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但是,大学新生面对大量可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却不知道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浪费时间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此外,大学的教学方式较灵活自由,注重的是高效率、大容量、快节奏,并且抽象阐述较多,学习的深度与广度都有所增加,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许多大学新生由于习惯了中学时期老师详尽细致的课堂讲授方式,在面对大学新的学习教学方式时,产生了“怎么学习”的困惑。
对所学专业的茫然
每年有很大一部分大一新生是调剂,不能到自己的理想专业学习,学生不管是心态还是对专业的理解都欠佳。另外,不排除许多学生的专业选择是父母之命,他们对自己的将来和自己的个性缺乏深入了解,忽略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对本专业缺乏认同感,不了解、不喜欢本专业,使得这部分学生的心态和情绪不稳定,缺乏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入学后的失望和迷茫迫使他们不得不花很多时间去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