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大学研究:成功者共通的关键特质是这个!你有这项特质吗?

史丹佛大学研究:成功者共通的关键特质是这个!你有这项特质吗? 1
0
(0)
看着有成就者的奋斗历程,你的心头肯定出现过这个困惑:“一群人在相同的环境、资源下成长,为什么有的人在各领域都表现得相对杰出、有的人失败?”科学家也试图为这个疑问找到解答。

近50年学术研究发现,成功者的共通特质是抗拒诱惑、先苦后乐!

史丹佛大学意志力科学课程教授凯莉.麦高尼格(KellyMcGonigal)在《轻松驾驭意志力》中提及,心理学研究为了得知“能使人生变得正向的因子有哪些”,搜罗了相关资料、扣除受试者的个人特质,整理出二大要素,“一是智慧、二是自制力。”

虽然目前没有研究提出“有效增进人类的智慧”的方法,但值得高兴的是,我们从孩童抵抗棉花糖诱惑的研究中,找到了训练人类自制力的关键。

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Mischel)在史丹佛大学任教时,3个可爱的小女儿先后出生。在女儿们出生前,他一直都做好“天底下所有的孩子都是冲动、不能照顾自己、只图眼前满足的生物”的心理准备,但没想到,他的女儿们表现奇佳,“她们多少都能做到耐心等待自己想要的东西。”

女儿们怎么会“异于常人”,懂得等待?这个问题启发了米歇尔的研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会愿意等待;什么样的情况下,人又会失控?”于是在1960年代,他在史丹佛大学内的宾恩幼稚园策画实验,让幼童试着抵抗点心的诱惑,逐步设计出经典的棉花糖实验。

“延迟满足”的行为,与人生成就的正相关

据棉花糖实验的结果,有30%左右的儿童愿意“延迟满足”(delaygratification)。米歇尔进一步分析这群孩子如何等待奖励出现:有些孩子会故意不看棉花糖、有人哼歌、有人干脆放空。他认为这些行为的背后,暗含了这群孩子已经逐渐学会各种“自我节制”的策略,借着让自己分心、减轻诱惑的魅力。

这个研究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学界注意。米歇尔也坦承,一开始没想过儿童愿意等待第二颗棉花糖的行为,和将来的成就相关。直到和女儿几次的闲聊和观察,才决定规画后续长达50年的追踪测试,以找出延迟满足和成就的相关性。

米歇尔透过问卷及访谈等调查当时受试者的家长、师长及朋友,发现当初“愿意等待”的儿童,长大之后无论是在考试、健康状况或人际关系的表现,相较于另外一群“不愿等待”的孩子们,都来得更好。米歇尔推论,“懂得运用策略来延宕满足的这群孩子,在未来能够更清楚自己的目标、也愿意为了目标多尽一份努力。”

2009年,米歇尔与华盛顿大学教授庄田佑一,再次组织了一批在认知神经科学耕耘已久的学术团队,希望透过脑部的核磁照影技术,研究棉花糖实验受试者的大脑机制是否真的有所不同。结果显示,那些在学龄前“愿意等待”的受试者,其主导控制程序、冲动行为的脑部前额叶皮层活动确实较为活跃;相反地,那些比较不能等待的受试者,脑中属于比较原始、与快感及成瘾有关的皮质下脑区(包括杏仁核和腹侧纹状体)在面对诱人的刺激时,较不容易抵抗。

改变诱惑在脑中的想像,对冲动行为可产生吓阻力

这些实验结果震撼了学界。第一,该研究彻底推翻了“自制力与天生的个性有关、是不可学习”的说法,命运并非由基因决定。我们只要懂得提高前额叶皮层的活动力、抑制皮质下脑区导致的冲动行为,便可以有效提升自制力。

第二,米歇尔重新诠释了“诱惑”对人类的定义。因为在长期研究中发现,只要“我们可以改变诱惑在心里呈现的形象,诱惑便不再‘诱惑’,”也使得拒绝变得容易,从而找回自制力。

所以,一个人会成功或失败,个中差别不在基因、更不会是运气,而是在于你懂不懂得自我控制、愿不愿意为了更大的目标而忍耐痛苦、抵抗诱惑,从而真正达到“选你想选的、做你想做的”境界。

“人不能被棉花糖控制,反而是要试着控制棉花糖,”米歇尔提醒,过度忍耐、从不满足自己的欲望也不对,反而是应该要厘清“我真的想吃吗?”“我现在可以吃吗?”等问题,让自己静下心来想一想,现在的选择与决策,究竟是不是深思熟虑后所得到的结果。

走向成功或失败,决定权其实一直都在你自己。

分享出去吧!

觉得如何?

评分一下!

平均评分 0 / 5. 人数 0

未有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