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逐渐臃肿的世界里,肥胖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关注点。
虽然,胖本身其实并不是什么问题。
在英国,有一位450磅的大胖子,靠自身脂肪的支持,
一年不吃任何东西(只摄入水和维生素),仍然活了下来,还瘦了半个自己。
换句话说,我们嫌弃的肉肉们维持着我们的生命。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胖瘦”总是有一些成见和误解:
运动一定能瘦?说不定只会变成一个“柔软的胖子”;
节食一定能瘦?说不定只会变成一个“肉松松的胖子”
说实在的,为啥我喝凉水都长肉?
为啥我就是停不住抓零食的手?
为啥有些人就是干吃不胖?
到底怎么样才能不伤害身体的瘦下来?
这些长期的历史遗留问题,需要科学来回答。
1.有些人,就是,不会长胖。
1967年,科学家Dr.Sims通过对比实验得出了一个结论:
似乎对一类人,增肥是不太可能的。
之后,Dr.Rudy的研究也发现:人类的体重波动并不大,
实际上,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会保持稳定。
每个人都有一个生物学决定的正常体重,我们的机体会努力调节以保持这个体重。
这个体重的决定因素有环境、基因、母亲的体重和病史、生产的年龄、孕期的营养等等。
机体对体重的生物调节意味着:
如果一个成功的减肥者想长期保持减下来的体重,
将要面临持续性的或多或少的饥饿感;
但瘦子一不小心胖起来后,可以毫不费力的瘦下来。
身体自己决定了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每块肉都有它的脾气“,听之任之对它对我们都好。
2.FTO基因决定饥饿感的产生。
生活中,不难发现,对于某些人,当他们吃饱后,
其热衷于及感兴趣于再吃的开关就已切断;
而另外一部分人,如果所提供的食物非常诱惑或者美味,
他们极为乐意继续品尝(是不是感觉你中了一箭?)。
那么是什么在决定我们面对食物时是否经常处于兴奋状态呢?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名叫FTO的基因。
在非饥饿状态继续进食的人中,拥有FTO的基因的比例很高。
同时,实验发现拥有这种基因的成年人体重都会超过常人。
不拥有这项基因的人,饱了之后,
他们对面前的食物不会表现出任何的自我克制——因为他们甚至连一点想吃的欲望都没有。
fto基因的存在虽然不是什么好消息,但是我们可以这么安慰自己:
得知了这种基因的存在,
下次管不住嘴之后的懊恼和后悔,应该能减少一点。(毕竟都是基因惹的祸!)
3.儿童和少年时期的肥胖会影响一生。
当我们发胖的时候,脂肪细胞的体积会逐渐变大,
但它们只能生长到一个点,之后就无法继续长大。
这时,你的身体就会通过增加脂肪细胞的数量来储存油脂们。
坏消息是,
一旦脂肪细胞增加了,
他们会带着“尽可能的累积尽可能多的脂肪”的使命一直留在身体里
——我们永远无法去除它们。
研究表明,在儿童和少年时期,机体更容易生成脂肪细胞。
而且,国外研究学者通过在幼儿园进行的实验得出了结论:
我们的饮食行为确立于非常小的时候,
如果你还是幼童的时候就喜欢吃饱后还要吃些零食,
成年后极有可能会做一样的事情。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想起小时候常被长辈夸“胃口好”,原来生活给我留的是这样的后文。
所以说,如果儿童和少年时期比较胖,会影响到我们的一生。
以上说了这么多致胖的生理原因,其实就意味着:
胖不胖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自己能决定和改变的,别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
那如果实在对身材不满、想寻求改变?
往下看。
4.基础代谢率高的人不容易发胖。
众所周知,肌肉组织的代谢率比脂肪和骨骼都要高。
如果你增长的肌肉多,那么基础代谢就会随之有一个很高的增长。
进而,面对多摄入的卡路里,较高的基础代谢率就会把它们痛快的消灭在形成脂肪前。
把肌肉量提升上去,达成“暴饮暴食也能保持苗条身材”——的希望还是有的。
总的来说,对于多余的卡路里,每个人的身体都有不同的反应。
机体对于身高、体重都有一套生物学模型,它们很难改变。
我们每次减肥,都是一次试图抵抗fto基因、儿时养成的行为模式的过程。
两点建议:
1.通过适度的、有计划的、长期的运动,增加基础代谢率。
2.减下来大数量体重后,想要长期保持是很困难的事。
先从减下一点点体重做起,会让你更健康,也更容易保持。
对着端午,真心的说一句【还是适当控制控制,少吃点吧】。
原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