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话有没有道理?我想是有的。
甚至认为,没有强大的善良,就是一种无用功,
那问题,未免简单化,甚至有些偏执。
要先搞明白善良的本质是什么?
这是一种道德判断的方式,并在一定的时间点,
由信仰、文化、传统、种族等相似的人类使用于规范自身道德的准则。
并且,社会中,这也是能保持族群稳定和永续发展的行为。
但不少老人家把这当成一个标准去衡量自己跟别人,
我年纪大了,做公车就该给我让座,并将别人的“善意”看成理所当然,
如果没人让座时,他心里就不舒服,这就很容易造成冲突。
相比于道德准则,我认为“善”的本质更多的属于认知领域,
是人类在接触到世界的复杂性后,深刻地认知事物后所作出的选择,
甚至是属于权衡利弊的一种行为。
这里可能有人会说孟子都说过人性本善啊,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大家在看到落井的小孩子时都会下意识的第一时间去救,这就是电光石火的一瞬间,
哪里来的时间去权衡?
确实,这种情形下来不及人去思考,但是如果是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人类社会的
“狼孩儿”看到这种情况,他会选择救人吗?我认为大概率是不会。
但其实大脑在潜意识里已经完成了一个反复认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施救者未映入大脑,潜意识中的想法
会有包括但不仅限于落水危险、生命宝贵、自己同样是孩子的父亲或母亲,
在自己孩子落水时也希望得到他人的援助,
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会得到自我的实现诸如此类的在想法。
这是在长时间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世界的认知。
而人类作为一种群居生物,能够形成善的行为准则跟道德标准,
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属于人类整个群体泛意识的认知过程。
就像是在上古时期,不会用火的人类都被淘汰了,
不会使用工具的人也被淘汰了,而不善良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被淘汰了。
在上古时期,人类与自然残酷抗争
,当你今天选择送一只刚打的猎物给你饥寒交迫的邻居,
明天他就有可能在在寒冷的夜晚递给你一只火把,
这种善是有利于整个族群的存续跟发展的,
因此它就成为了一种我们刻在潜意识跟基因里的行为选择,
但是这种认知也是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发生改变。
由次我小外甥女看我扫地就要帮我,然后我就安心的坐下了准备看她表现,
但她看我坐下突然生气的跟我说:“舅舅要我扫你也扫,这才叫我帮你啊。”
当时我的冷汗一下子就出来了,马上郑重地跟她说了句谢谢,并和她一起扫。
我为什么会后怕呢?因为我把她对我的善意当做了理所应当跟心安理得。
因为人类都有利己性,所以很容易在接受别人的善意过程中
继续以自己的利益作为考量,并因此把别人的善意当做理所应当、
心安理得甚至是肆无忌惮,升米恩斗米仇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当我小外甥女帮我扫地时,我心安理得的接受,甚至连句感谢都没有的时候,
她善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反馈,甚至是一句感谢都没有的时候,
从内心里她就会认为她的善良是一种损失,而当她下次在遇到这种情况时,
就有可能迟疑,甚至在下次就会变得冷漠跟视而不见。
我差点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冷漠的人,因此我会感到后怕。
善良是一个人需要得到反馈的东西,哪怕是一句感谢,
也能让施善者完成自我的实现,但如果将善良
作为一种硬性的道德标准去要求,你不给我让座就是坏,
我就要打你骂你朝你吐口水,这对善良来说是一种劝退。
首先,确实是越强大的人,他的善会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这个是一定的。
其次,强大的人才会被尊重,这个不管在什么方面都是如此。
如果你不够强大,别人就会认为你的善良是理所应当,甚至是软弱。
就像流传了很久的那个“千里修书只为墙”的故事,
如果说出“让他三尺又何妨”的人不是宰相,
而是个山上放牛的,对方一听肯定会安心笑纳,
而别人也会说他是个怂货软蛋。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越强大的人,
他对这个世界、对善的认知越为深刻。
善良总是会换来善良吗?如果自己的善良经常被他人当成软弱跟欺压的借口,
甚至损害自己的利益,我想很少有人还会坚持下去。
而强大的人,一方面他大概率不会遇到这种情况,
另一方面对善的认识更深,对善恶都能保持一个宽容跟理解的态度,
无论外界如何,仍旧会尽量保持善的选择,这才是善良跟强大的关系。
外表看起来温驯,实则带来的只有动荡。
爱得愈多,知得愈多。爱与知永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