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鸿标是个出身贫穷家庭的平凡人,那个年代,因贫穷而提早辍学的大有人在。可是,他却凭借种种国人的优势和哲学,创造出银行界的神话。
贫穷家境
1930年3月14日,郑鸿标在新加坡东海岸出生,祖籍广东潮洲。他的父亲年15岁便从中国来到南洋,开始时以当厨师换取免费膳宿,省吃俭用了很多年,才储够一点钱小本经营时钟、手表、眼镜、蔬菜、水果生意,赚取微薄收入。
求学时期,郑鸿标常常帮父亲做生意;刀光剑影的日据时期,他也冒着生命危险扛着香烟架子在路边贩卖。虽然物资匮乏,可是家教甚严。他将父亲的愿望形容为「命令」,即使他已十多岁了,父亲仍规定他须在晚上9点前回家。
艰苦的生活让他自小便明白「金钱不是万能,没有钱却万万不能」的道理。在学校,他稀少的零用钱不足以买零食,只能从家中带面包去上课。很久很久,他才能吃一次最爱的牛肉面或暹罗面;对于羞涩的青少年来说,他羡慕其它同学有自己的脚踏车,因为他骑的是旧式商店那种大轮子、后面架著巨型架的「老土」铁马。
郑鸿标6岁丧母,身为长子,他挑起照顾弟妹起居饮食的责任。后来,他的父亲再婚,两个家庭合而为一,成了一个大家庭:6男3女。他上有一姐。
内容未完结,请点击“第2页”继续浏览。
白手起家
成为马来西亚最年轻的银行总经理荣誉,并不能给郑鸿标带来长期的满足感,郑鸿标把自己的眼观放在更远大的高峰——成立属于他自己的银行!在当时,那是一个勇敢、大胆的主张。郑鸿标说:「当时,当我建议要成立一家银行的时候,很多人均投以怀疑的眼光。但是,我已经计算好将会面对的风险,迈步向前,为的就是实现我的梦想。」在1966年,他最大的突破终于到来,在多番奔跑争取下,他终于获得当时的财政部长成修信的首肯,获得一纸银行执照。大众银行在郑鸿标加入银行业仅仅16年之后成立。
在早年,勤劳而节俭的华人,早养成储蓄的习惯。但是,银行却不是他们收藏血汗金钱的选择地方。当时的华人,喜欢把钱交托存在银会,或甚至藏在床底下。银会是没有经过法律注册的团体,是当时华人社群中风行的信贷银行。对民众来说,那是一种可快速赚取利息的途径。更甚的是,存款人很有可能就在银会会首卷逃所有的金钱之后,化为灰烟。
这些事实,加强了郑鸿标成立其本身银行的推动力。他决心要协助他的同胞们保管辛苦挣来的血汗金钱,并让他们从中赚取回酬。当时,本地银行业仍然在繈褓期,金融市场即时由外资银行主导的天下,郑鸿标仍不灰心丧气、努力不懈的开始了他的第一击。他积极的向马来西亚群众灌输在银行存款习惯的同时,又建立起公众对于银行的信心。「我们鼓励他们前来银行存款,而不是把钱藏在床底下或交托给银回」。
当马来西亚国家银行出其不意在80年代宣布不管制利率时,大众银行马上做出积极的回应,以极具竞争性的利率击动了市场的涟漪。马来西亚成为世界上其中一个储蓄率最高的国家,郑鸿标功不可没。在郑鸿标的远见以及敏锐的领导下,大众银行持续成长,并成为马来西亚其中一家最具潜力的优质银行。他的业务也拓展至股票经纪业、期货、单位信托管理以及投资控股业。
成立40年以来,大众银行保持不败的盈利,这是一个光辉的业绩记录,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萧条,以至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许多公司均纷纷倒闭。但是大众银行仍然屹立,大众银行拥有基本的实力,因此不仅安然的度过了风暴,而且继续保持盈利。它的不履行贷款比率比银行同业的平均比率更低,这个记录赢得了市场的尊敬。
郑鸿标追求成功道路的方式,有时候则与一般人有所不同。当许多本地企业家在90年代纷纷将他们的业务多元化之际,郑鸿标却选择了统一其业务。退出了他早期多元化投资所涉及的制造业、纺织业、建筑业及旅游业;选择专心一志于银行。「人往往是经一事,长一智。要成功,你就必须专注。我最终发现到,银行业才是我一生的事业。」于是,郑鸿标全力以赴,扩展大众银行的本地分行网路,并且开拓新的事实天地——投资于香港、越南、柬埔寨;与当时的趋势背道而驰,但是后来事实证明他的眼光独到。「如果我没有保持专注于一个行业的做法,大众银行就不可能有今日的规模。」大众银行也是马来西亚国家银行为巩固本地银行体质而最先选择的6家主导银行之一。
时至今日,大众银行屹立不倒,并成为马来西亚的第三大银行集团,同时以市场总值计算,大众银行也是金融领域最大的非政府关联公司。
成功秘诀
郑鸿标认为,他与大众银行成功的秘诀是「多样的」。第一是热情,这是他「精力充沛」的来源;第二是全心全意与专注,完全不可分心;第三归功于共同进退的同事,他们可以分享他的抱负,价值与目标,更能孜孜不倦实现他的志愿,愿意为银行奉献。「员工常说我鼓励他们,实际上,我也同时感受他们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