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景軒
性格為每個人做不同的引航,當我們偏離航道時,它會讓我們感覺彆扭,一旦逾越它預設的藍圖時,它就會讓我們感覺茫然而無所適從。——泰勒·哈特曼
著名畫家張大千長著飄逸的白鬍子,看上去頗有點仙風道骨的氣質。一個朋友見到大師,好奇地問道:“張先生,你睡覺時,鬍子是放在被子上面,還是擱在裡頭?”張大千每天上床睡覺,從來沒注意過自己的鬍子,故而據實道來說:“這……我也不清楚。是啊,我怎么沒在意這個呢?這樣吧,明天再告訴你。”
這天晚上,張大千躺在床上,將鬍子放在被子上面,覺得好像有點不太對勁,把它捋到被子裡頭,也感到不像是那么回事。真可謂,里也不是,外也不是,怎么折騰都覺得不妥。大師不由得感到納悶:“以前這根本就不算是什麼事,現在怎么成了頭痛的問題呢?”
心理學家做過一項實驗,人們紉針的時候,神情越是專注,越是不容易穿進去。他們稱這種現象為“目的顫抖”,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穿針心理”。有時事情就是這樣,你目的性越強,越容易把事情搞糟。你越是特別在意什麼,它給你帶來的困擾就越大。打個比方說,噪聲達到同樣的分貝,有的人感覺要強烈一些,有的人感覺就沒那么明顯。只緣前者更在意噪聲,所受的影響和危害也就更大。即使是同一個人,聽到同樣分貝的噪聲,當他心不在焉的時候,就不會覺得噪聲有多么嚴重;當他被噪聲牽制了注意力,搞得心神不寧的時候,就會感到噪聲大得難以容忍。
有時與受傷俱來的疼痛,也與人的注意力有關。一個人精力高度集中時意外受傷,往往感覺不到疼痛,也不知道自己受傷。一旦看到傷口在流血,他就會慢慢恢復痛感。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其實受傷時疼痛已經造成,只是人全神貫注於別的地方,感覺都傾注到了別的因素上,所以掩蓋了本身的痛覺。
還有一種感受,比較耐人尋味。你剛添置一件新家具,就不小心碰壞了一塊。你越是關注它,越是把它當回事,心裡頭就越彆扭。如果你忽視了它,或者不在乎它,碰破家具的事實仍然存在,可它帶給你的不愉快就會隨之減弱。人身上的疾病,也常有類似情形。早先人得了肺結核,都認為是絕症,所以患上這病的人,絕大多數都死去了。現在得癆病的人也不少,由於發明了青黴素之類的良藥,已沒有人視之為絕症,治癒率也隨之大幅度提高。除了藥物的作用外,一個不容忽略的因素,就是人們認為癆病沒那么可怕了,也就不再像以前那么恐懼了。
關注會強化人的感覺,忽視會減弱人的感覺。明白了這個道理,就不難做出正確的選擇。在遇到困擾的時候,感到不如意的時候,你要儘可能地忽視它,雖然造成困擾和不愉快的因素還在,可你感覺的強烈程度卻會大幅度地減弱。在遇到開心事情的時候,感受到時來運轉的時候,你要儘可能地關注它,雖然造成開心和幸運的因素依然如故,可它給你帶來的感受,卻會因為你的關注而強化,甚至持續相當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