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廣昌
前幾天,我一位有錢朋友的兒子,今年高考成績優異,已已被國內排名前二的大學錄取。在錄取通知到達後,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興奮,決定擺酒上百席,既為兒子道賀也藉機抒發自己的喜悅和自豪。
席間,我向好友討教育孩子的良策。他坦言並無甚良策,只不過是對兒子威逼利誘而已,比如哪一門的功課不理想,就花大錢聘請好的家教老師為他輔導,並許諾在什麼分數線上可以獲得什麼樣級別的獎勵等,以此來刺激和鼓勵兒子不斷的努力。
好友的話音剛落,他兒子的班主任就接口感慨道:“我從教二十多年,如今卻被一個現象弄得越來越糊塗。在我剛做老師的那些年,成績排在學校前十名的基本都是家境清貧的學生,而最近幾年排在前十名的雖說不全是富豪,但大多也是家庭條件優越以及有房有車超白領一族的後裔。這跟二十年前,哪怕是十年甚至幾年前都有莫大的區別。”
有報導稱,內地農村學生難入名校。這一結論來自“我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研究”,研究顯示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1990年起不斷滑落,北大農村學生所占比例從三成落至一成,清華2010級農村生源僅占17%。“出身越底層,上的學校越差”,這一趨勢正在被加劇和固化。三十年來,國家的轉型在繼續,但底層個體命運的轉型,卻在逐漸陷入停頓。
事實上,從學生的理解力來講,不論是富學生還是窮學生,智商並無太大的差異,而造成這種“尖子”向富裕家庭傾斜的原因,其實就是背後金錢的較量,有錢的父母可以請最好的老師輔導孩子,並花錢培養孩子的各種特長以利加分。而那些勉強甚至舉債供孩子讀書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就只能被那些有名師輔導的孩子慢慢地超越了。
更何況,學校已經被分成三六九等,好一些的學校,窮學生想要入讀就已經很難,而數一數二的名校要想進入就更是難上加難。以學校的師資力量作對比就能看出有形的優劣,如果豪門、貴門子弟進入名校後,又和窮學生差不多的肯學,還重金聘得各科目名師一對一的輔導,那么窮、富學生的差距就不止是拉開一個檔次那么簡單。
也許,有人會認為:人的成才與否,不能單看家庭的富裕程度和學校的名氣,最重要的是看個人的勤奮,有些條件好的學生整天吃喝玩樂不思學業,就算送到天堂去深造也難成才。相反大部分寒門子弟都明白自身的處境,要么好好讀,要么不讀,雖然沒那么多名師輔助,但只要他們肯努力學業未必會比富家子弟差。
但其實並非如此,看似寒門子弟總有人能憑努力打拚出個美好明天,只是因為寒門基數大於豪門貴門而已,若以總體比例與以往數據比較,寒門出貴子的比例已大大下降了。
還有人認為,活活讓孩子受十幾年罪,考上名牌又怎么樣?
此言差矣,別的不說,名校生跟普通學校學生比,光是人脈就不一樣,大家都知道,現在中國辦事其實就是講人際關係。
而且,階層的分化還在於就業,有調查發現,二本、三本的大學畢業生,畢業就如同失業,好的部門想進去很難,比如各類銀行,特別是國有銀行更是如此,報考的資格都不給,招聘條件里明白註明需要211工程或者953工程大學,甚至就只指名要哪幾所學校的畢業生。
對於企業來說,衡量一個人能否勝任工作,也許不僅看畢業學校的名氣,考了多少證書,最關鍵的要看“誠信”、“責任感”、“勤奮程度”,而這些,寒門子弟更有可能具備。但是,當進入各行當和社會階層的大方向已經被初次設定,寒門要再跨越,恐怕更難了。
社會學家韋伯認為,人的社會階層的劃分依據,主要是三方面,即收入、職業和聲望。當個體性的人沒能受到良好的教育,這三方面都有可能關聯性地處於下風。
社會階層的流動,分橫向和縱向,縱向即上下間的流動,當上升通道被堵塞,社會階層日益固化,社會矛盾和壓力就會逐漸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