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旅程中,任何生命個體都不可能擺脫寂寞。寂寞使空虛的人孤苦,寂寞使淺薄的人浮躁,寂寞使睿智的人深刻。上蒼恰恰是通過生命個體能否耐得住寂寞來激發其創造潛能的。雖然現代社會物慾橫流,誘惑多多,對耐得住寂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在節奏加快、競爭加劇、生存壓力空前的當今社會,要想安身立命,必須耐得住寂寞,因為只有耐得住寂寞方能不寂寞。
耐得住寂寞,對每個人來說,都至關重要。耐得住寂寞,方能內心平靜、寵辱不驚,有所作為。耐得住寂寞,才能不為外物所誘,拋開私心雜念,不浮躁,不盲從,保持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才能對真正所愛好的事情專情凝注,心無旁騖,不怨天尤人,不妄自菲薄,不見異思遷,向著既定的目標堅持不懈地走下去,最終總會有所收穫。
耐得住寂寞,是一種境界和品味。耐得住寂寞,是一種情愫、一種享受。寂寞的時候,面對真實的自我,寂寞中有恬靜,悲涼中有溫馨,便有無窮的意味。即使人聲喧囂,也可以關上自己的心窗,給自己營造一片空間,獨自感受生命的鮮活。寂寞的分分秒秒更可以和自己做傾心的交談,細細內省一下自己,靜靜地撫慰自己、解脫自己。
耐得住寂寞,是一種困境的體驗,是人生走向成熟的里程。“求人不如求己”,人生在世,路靠自己走,在命運的行程中,無疑每個人都是獨行者,有的一帆風順,有的坎坎坷坷。坎坷多舛者,如攀山行棧,一息尚存,壯志不己,一路芳卉異草,奇險風景,自有難得的人生體驗,這是磨礪,是財富。
耐得住寂寞,是人生旅程的驛站,是吟喚理性的天籟。只有真正體驗了寂寞的人,才會更加珍視生活的溫馨。因為只有耐得住寂寞,才會擁有一份平淡如水的心境,將紛亂的生活作一番調整,更好地面對每一天,人生便具有了超凡脫俗、至善至真的內蘊。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當我沉默時,我感到充實”。
耐得住寂寞,是一種修養。耐得住寂寞,要有淡泊之心。必須保持心底的那一份純淨,守靜如一,安之若素;必須保持對誘惑的一種警覺,鬧處不鬧,躁處不躁。淡泊之心就是不為名利所累。人生在世,對於名利一般人都是難以免俗的。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擇手段地攫取,就會利令致昏,成為名利的奴隸。
佛家云:“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棄對功名利祿的追逐,你隨遇而安得到的將會是寧靜與淡泊;放棄對金錢無止的掠奪,你安常處順得到的將會是安心與快樂;放棄掌聲鮮花的陶醉幸福,你激流勇退得到的將會是醒悟與樂觀;放棄香車美女的沉迷,你得到的將會是平安與長壽。
鄒韜奮曾說過:“一個人光溜溜地到這個世界上來,最後光溜溜地離開這個世界,徹底想起來,名利是身外之物,只有盡一個人的心力,使社會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才是人生最愉快的事。”快樂者總是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理智和從容的態度對待名利,固守著人的尊嚴和人格。
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名利面前,正確的態度是,保持心境平和、寧靜和淡泊,知足常樂。來到手中的,欣然接受;從手中溜走的,怡然放手。鮮花掌聲,不忘形;冷嘲熱諷,不頹喪;流言蜚語,不憤懣;失意跌盪,不憂傷,……語云:“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
淡泊之心還要不為成敗所惑。人生,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由成功和失敗交織起來的鏈條。患得患失,把注意力過多地集中在行動的“目標”或“結果”上,而忽視了對過程的注重和體驗,必然憂心忡忡。要學會順利時不趾高氣揚,挫敗時不垂頭喪氣,即使競爭失利,人生遭遇災禍,也想得開、看得破、頂得住、受得了,勇於面對,從容愉快地對待平常而重複的過程,過著灑脫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