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26歲的姑娘,當年本科畢業從大西北隻身闖蕩上海灘,憑藉一股子韌勁兒,在一家企業站穩腳跟,如今月收入已過萬元。
姑娘年初遇到了一個優秀的上海男生,有車有房,很符合目前通行的擇偶標準。閨蜜們議論,小容這回可要安分下來了。可當我們都替她規劃好未來時,小容突然決定要辭職了。
“我想回到校園讀一個碩士學位,學點新東西。”小容說,目前的工作重複性勞動多,學不到多少新東西,似乎一眼可以看到XX年甚至20年後的自己。
這樣的決定在閨蜜圈裡炸開了鍋,大家無一例外地反對。好心地提醒:“現在工作不好找,碩士出來都不一定能找到現在的工作,何苦呢?”會算賬的勸告:“碩士至少讀兩年,損失的工資起碼幾十萬,太不划算。”更有毒舌的直截了當:“都快奔三的人了,工作穩定收入挺好,又遇到合適的對象,瞎折騰什麼?”
“折騰”是大家給小容貼上的標籤。似乎“折騰”意味著不知足不安分,與主流軌道相脫節,與大多數人的構想相偏離。
必須承認,在90後都步入晚婚晚育年齡的今天,不“折騰”體現了年輕人慎重的判斷與選擇,因為並非每個人都適合說走就走去大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二十幾歲的年紀,正是經歷重大變革的階段,一個小小的決定都可能影響人生的軌跡。對風險進行評估,比較成本與收益也是年輕人的一種理性。
當然,我們要反對那些不切實際、好高騖遠的“瞎折騰”,要鼓勵青年人乾一行愛一行,平凡崗位創造不平凡,但我們同樣需要警惕拒絕“折騰”,因為這背後折射出的可能是害怕變化、貪圖安逸和不思進取。
這種對於安逸的渴求,對於變化的恐懼將青春迅速催熟,讓其失去本身的活力與光澤,似乎二十幾歲人生就已經定格。
難道青春經不起“折騰”嗎?答案絕非如此。
來看看當下中國年輕人的眾生相:正是“折騰”,讓這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湧現出一批批年輕的創客,用青年人特有的思維與活力踏準市場的節拍找到創新創業的藍海;正是“折騰”,多少80後甚至90後離開原本安逸的工作,原本溫暖的小窩,在陌生的城市或者貧困的農村編織夢想,讓整個國家有一股向上的力量;正是“折騰”,磨礪我們的內心,塑造一個個強大的自我,有一份“那都不是事兒”的淡定,能夠在關鍵時刻扛住事兒,讓社會見識到年輕人的擔當。
回到小容的故事,其實閨蜜們嘴上說反對,但心中無不暗暗羨慕她的勇氣與決心。
人生不是一架精密的儀器,我們無法在二十幾歲的年紀設定好一生的程式;人生也不是一輛做勻速運動汽車,總要有各種突然迸發的加速度才過癮;人生也不是一馬平川,總要有一個又一個令人興奮的坡度才精彩。既如此,最好的年華,別怕“折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