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溝通注重和每一個人進行良性的互動。既不能夠偏重某些人,使其他人受到冷落;也不應該只顧自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愛說什麼便說什麼。否則你只是在發表意見,根本不是在進行溝通。善於溝通的人,必須隨時顧及別人的感受,以免無意中破壞了自己的人際關係。
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人際溝通是不可或缺的活動,必須養成小心應對、用心體會、虛心檢討的良好習慣。一方面使自己的溝通能力不斷提高, 一方面促使自己的人際關係獲得改善。在愉快中把正當的事情辦理妥當,則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
先說先死
先說為什麼會先死呢?先說的人說出一番道理來,後說的人很容易站在相反的立場,說出另一番道理。雖然雙方都說得頭頭是道,畢竟後說的人可以針對先說的人,做一番整理和修補,甚至大挖其漏洞,弄得先說的人好像相當沒有學問似的。
先說的人站在亮處,人家把他的底細摸得很清楚。後說的人若是存心挑毛病,專門挑他的缺失,保證把他整得體無完膚。先說的人,說來說去頂多能說出道理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總有一部分被遺漏掉;後說的人,就可以針對這些缺失來大做文章,表現得很內行的樣子。
有時候,人的身份地位不同,先說先死的情形也不同。比如,下屬先說,說錯了就會受到上司的批評,從下屬的角度說,上司批評下屬很正常。但是萬一上司先說說錯了,下屬指出其毛病,那上司就會很尷尬:發火的話,就顯得自己沒度量;如果不發火,面子實在不好看。
有一次,化工廠廠長帶領一群客人參觀工廠,經過儀表控制室,忽然看見儀錶板上有若干顏色不同的指示燈,有亮著的,也有不亮的。有一個指示燈,則是一閃一閃的。
有人問:“這個指示燈為什麼會閃?”
廠長回答:“因為液體快到臨界點了,如果到達臨界點,它就不閃了。”聽起來也蠻有道理。
想不到廠長剛剛說完,儀表工程師說:“不是的,那個燈壞了。”
結果廠長表情極為尷尬。
明白此道理的人,與別人一見面從不說正經話,專說一些沒有用的閒話。中國人不是不喜歡說話,而是中國話多半不容易表達得很清楚,話本身已經相當曖昧,聽的人又相當敏感,於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往往好話變壞話,無意成惡意,招來洗不清、揮不掉的煩惱,何苦來哉?所以中國人對閒聊很有興趣,見面不談正經話,專說一些沒有用的,就怕先開口,露出自己的心意,讓對方有機可乘,徒然增加自己的苦惱。這樣做表面看起來是在浪費時間,其實,其目的是讓對方先開口,使自己獲得有利的形勢。更何況,言多必失,廢話說多了,難免會說漏嘴,透露一些有用信息,這樣就可以明白對方到底是怎樣想的,然後採取相應的應付手段。
中國人擅長明哲保身,就是因“先說先死”的痛苦經歷造成的。中國人說話一向含含糊糊,讓對方不明白其真實意思,就算隨便一句打招呼:“要到哪裡去?”得到的多半是“隨便走走”之類的回答。只有碰到熟悉的朋友,才會說“我要去……”。
中國人十分習慣於“不明言”,即“不說得清楚明白”,卻喜歡“點到為止”,以免傷感情。不明言的態度,比較不容易先說先死。因為一部分是我們說的,一部分是別人自己猜的,大家都有面子。同時也不容易被別人抓住把柄。“有話直說”,往往弄得自己灰頭土臉,卻不知道毛病出在哪裡。
很多人“有意見也不一定說”,往往鼓勵別人先說,然後見機行事。他若不同意,就大肆抨擊;若同意,也可能把別人的話改頭換面,當作自己的真知灼見。這種讓別人站在明亮處,自己躲在黑暗處的作風,使得別人不敢開口講話,造成很多溝通的障礙。
不說也死
“不說也死”是說給懂得“先說先死”的人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