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恐歸族”:沒有房子拿什麼相信未來
沒有房子拿什麼相信未來城漂族,繁華都市艱難尋夢他們出身農村,在大學擴招的背景下進入了高等學府深造;但又遭遇就業壓力,穩定的工作像一個難以企及的夢。他們是城市裡尋夢的“城漂族”。看遍城市的繁華後,他們不願再回到原來的生活,但在城市立足卻也絕非易事。地下室、城中村、合租房……他們在城市的邊緣苦苦掙扎。因為巨大的就業壓力和高企的房價,他們很難真正融入城市,他們是另一種類型的農民工,在“跳農門”過程中。
城漂族,繁華都市艱難尋夢
他們出身農村,在大學擴招的背景下進入了高等學府深造;但又遭遇就業壓力,穩定的工作像一個難以企及的夢。他們是城市裡尋夢的“城漂族”。看遍城市的繁華後,他們不願再回到原來的生活,但在城市立足卻也絕非易事。地下室、城中村、合租房……他們在城市的邊緣苦苦掙扎。因為巨大的就業壓力和高企的房價,他們很難真正融入城市,他們是另一種類型的農民工,在“跳農門”過程中,一些人會因為各種原因難以成功,或者說是一時失敗。但他們不想再回到農村,他們的所學在農村幾乎全無施展的餘地,只能繼續漂在城市裡“蝸居”,成為“蟻族”,或者別的什麼“族”。三十而未立的,不在少數。
一組對大學生畢業生的調查數據顯示,55.3%的人認為,穩定的工作是“長大成人”的最重要標準,“有自己產權的房子”、“婚姻美滿幸福”、“有穩定的收入”等指標緊隨其後。同時,調查還表明,近三成受訪者仍沒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
從調查可以看出,穩定的工作是“立”的根本。好在,這些已經三十或者即將步入三十歲的農村大學生,已經積累了相當的工作經驗。社會的各種歷練都經受過了,他們走在創業的路上,不敢喘息,不敢絲毫怠慢,因為,對於三十歲的人來說,時不我待。
記者採訪的幾位農村出來的大學畢業生每天穿梭在樓房裡,卻沒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有時也會慨嘆人生多艱。但感傷之後,他們也挺起胸膛,繼續投入工作。
今日起,本報推出系列報導:聚焦城漂族。
每年年關將近,總會湧現出一個特殊的族群:“恐歸族”。在石家莊工作的正定小伙子小於,即便家鄉近在咫尺,卻依然有種近鄉情怯的惶惑。因為,面對親戚和老街坊們“找到對象了嗎”、“買房了嗎”之類的詢問,他的回答數年如一日的含糊:“還沒有”、“不著急”……已經而立之年,小於遭遇的是“三十難立”,一個近乎殘酷的事實是,家鄉越來越遠,城市卻沒有越來越近。
如此尷尬的30歲,小於打定主意,即便沒有房子、車子、妻子,依然相信未來。
打工兩年還清學校貸款
“叫我小於吧,公司的同事都這么叫我。”小於得知記者要寫他的經歷,想了想說,“還是別叫我大名吧!畢業這么多年沒混出名堂來,很慚愧。”
小於的家鄉在正定最北部的鄉村,祖輩世代務農。到了他這一輩,一直懷著讀書改變命運的夢想。第一次聯考失利後,他選擇了復讀,但第二年的成績仍沒有太大起色,他認了,在省內一家專科學校學習弱電工程方面的專業。由於家境貧寒,他三年的學費全都是貸款。學習之餘,他打工貼補家用。三年一萬五的學費,再加上親朋好友的借款,小於欠下了近兩萬元的外債。“這些錢我會一分不少地還了。”2006年大學畢業後,小於各處打工,收入始終微薄。當時,有人告訴他說,不少人在學校貸款後都不還了,學校能做的只不過是扣著畢業證不發,頂多是起訴,大不了等學校起訴的時候再還也不遲。小於卻說,就是自己再苦再累再窮,不能欠別人的錢,否則良心上過不去。兩年的時間里,他每月不過一千多塊錢的收入,住在工地工棚里,每頓飯花銷不過三元,一年都不買一件衣服,他把兩萬元的欠款全還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