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孝林
走在路上,你並不一定會認識他是甲乙丙丁中的哪一位,走近他,你卻不得不承認自己內心的感動,這就是“自強之星”的魅力。他們並不需要誰仰望,但值得所有人尊重和學習。
對劉普林的採訪約得很迅速,因為幾天后他就要去湖北宜昌支教一個月,時間緊迫。臨行前的準備工作很繁雜,但劉普林還是很爽快地答應了採訪,我們約好第二天上午10點在武漢新東方學校中南總部見面。
採訪當日,他比約定的時間早到了半個小時,怯生生地站在記者工位前,小聲地打著招呼:“您好,我是劉普林。”然後他就羞紅了雙頰。 整個採訪過程中,他始終筆直地坐在椅子上,雙手不停地把玩著面前的一次性紙杯,還因為太緊張而不小心弄灑了杯中的茶水,局促不安的樣子一點都不像是一個曾經接受過央視等多家知名媒體採訪過的新聞人物。
也許你並不認識劉普林,但你聽說過曾感動中國的“馬路孝子”吧?也許在很多人眼中,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這個在“重點高校”概念之外的大學,這裡的學生很難和“榜樣”二字扯上關係,但劉普林就在這裡,成為了值得同齡人的學習的對象,成為了2020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
出身寒苦,讓他更懂得體諒
劉普林出生在湖北武穴農村的一個六口之家,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家境貧寒。父母為了維繫家庭生活日常開銷相繼在他上國小和國中時外出打工,將他們姐弟幾個交給了年邁的外婆,從此劉普林開始了他的“留守”生涯。
國中正是活潑好玩的年紀,在結束一天的課業後,夥伴們總會相約著一起玩耍,他卻埋頭田間地里,翻地、插秧、除草、打穀、背柴、收肥??做著許多同齡人甚至聞所未聞的粗重農活。每每看到同伴們有父母陪伴在旁,或時不時拿出一些他想要卻深知那些是以他的家境無法擁有的東西時,他都會在心裡羨慕不已,但卻從來不抱怨。因為他清楚父母為了養家的辛苦,為了能夠能夠儘量減輕父母的負擔,他總是能省則省。在學校,他幾乎每頓飯都不超過三元錢,外出時,也是能步行絕不會坐車,哪怕是在太陽異常毒辣的盛夏中午。
這些對於生活優越的大多數90後來說,都是難以想像的。“可能是農村的孩子都比較早當家吧,那時雖然情況不好,我也沒覺得有多苦。那些活也不是我一個人在做,家裡哥哥姐姐都要乾,他們比我大,做得肯定也比我多。”說起過去,他總會說,其實還好,多年來,他也早已習慣。
劉普林的母親是一名環衛工人,因為體諒做環衛工人的辛苦和不易,劉普林主動替母親掃街兩年,被媒體報導為“馬路孝子”。談及這個稱謂,他說:“其實並未做什麼,我所做的只是作為一個兒子,作為一個有良心的人應該做的。我幫的不是別人,而是生我養我的媽媽。”他再次用自己的行動驗證了一句古老的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自強自立,讓他變得富有
劉普林獲得過很多榮譽和稱號,原本他最自豪的是“湖北省自強不息優秀大學生”榮譽稱號,他覺得這是對他最大的肯定。所以,當他得知自己從全國五十多萬參與者中脫穎而出,和其他9位優秀的大學生一起被評為2020年度“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標兵時,深感意外。他也因此來到北京,和其他“自強之星標兵”一起參加座談,第一次見到“活的俞老師”,這些讓他感到非常興奮和激動。
他說:“在此之前,我只聽說過俞老師,沒有見過真人。這是第一次見到他。雖然座談會很短,他又很忙,沒能跟他說上幾句話,覺得有點兒遺憾。不過,那天俞老師送了我幾本書,我回來已經看了兩本了,從字裡行間我感覺他是一個非常睿智的人,受益良多。”劉普林說自己也有當代大學生特有的迷惘,不知道自己接下來的路要如何走。但在座談會上,聽了俞老師一席話和其他“自強之星標兵”的事跡,他感觸很多,並開始描畫起人生的藍圖,開始為了實現“一份穩定的工作,一所不大的房子,一家人能常常聚在一起吃頓飯、聊聊天”的夢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