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人物:周成剛那一段清醒著前行的求學經歷

勵志人物:周成剛那一段清醒著前行的求學經歷 1
0
(0)

作者簡介:周成剛,北京新東方學校校長,上世紀80年代畢業於蘇州大學,大學任教十年;1995年自費留學澳大利亞後獲傳播學碩士;1998年被bbc錄取,2003年回國加入新東方。

三年比十年更重要

高考時,周成剛的英語成績在江陰市考了第一,從小夢想著成為一名出色外交家的他,毫不猶豫地報考了北京外交學院。憑藉當時英語筆試口試第一的分數,周成剛完全有可能被錄取,然而陰差陽錯,他與北京外交學院失之交臂,最終進入蘇州大學英語系。而同班同學俞敏洪他們紛紛考入北大、復旦等名牌大學,周成剛的心情可想而知。

似乎悲痛的情緒還沒有化開,周成剛不得不面臨一個對他來說很嚴峻的問題:畢業後到中學還是留校?就像莎士比亞筆下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喃喃低語:“to be or not to be, is a question.”

那時畢業後完全由國家分配,沒有人告訴周成剛,什麼東西應該成為他的追求,如何才能擺脫困境。“我只有兩條路:畢業之後去中學教書,或者爭取留校任教。我很清楚地知道,到中學教書只會讓我離想要的生活越來越遠。”心中的委屈反而成了奮進的動力,周成剛成功地當上了大學教師。

“人的欲望是無限的,但不可能在所有方向都獲得那么多。”因此我們需要學會取捨,學會對紛繁複雜的世界進行清醒的分析和判斷。“多年後我再去看,發現自己的英語比大學的其他同學更堅實,保持著更開闊的眼界。十年之後,我到澳洲留學,去英國工作,我和那些到中學教書的同學之間的差距更遙遠了。我不是在評價兩種生活的好壞,但可以肯定的是,當初的決定使我離夢想的生活越來越近。”

誰都知道應該努力,但究竟應該朝哪個方向努力?“一定是具體的、清晰的、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不要想十年以後的事,三年之內能做到什麼,才是我們需要想清楚的。”

自從得了高考英語第一名,周成剛發現了自己在語言上的天賦,他開始刻意地培養自己,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學習電視廣播的主持人如何表述、演講家如何演講;閱讀大量西方哲學著作,比如《西方哲學史》、《蘇菲的世界》和《大問題》。“哲學著作對培養人的思辨能力很有幫助,而語言表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邏輯思辨力。”這樣的思辨能力讓他在新東方的“萬人演講”上贏得如雷掌聲,讓他在45分鐘和兩個半小時的不同演講中收放自如,更讓他在面臨各種人生抉擇的時候,總能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看得遠些總沒錯

有的時候,清醒的判斷意味著將目光放得更長遠。1995年,周成剛自費赴澳大利亞留學。在留學的最初,他曾經將英語視為研究對象,一心想在畢業後繼續從事教學的工作。到了澳洲,他才意識到在一個講英語的國家,把英語作為研究對象並非明智之舉,必須同時精通其他的專業知識。因此,儘管當時已經開學了,轉校也非常困難,周成剛依然毅然決然地轉到了另一所大學主攻新聞傳播專業。

留學的生活很清苦,許多留學生邊讀書邊打工掙錢養活自己。周成剛也去打工,在家具廠里做最重最累的活——扛木板、鋸木板,但他始終沒有忘記出國的初衷,“既然選擇了留學,就必須把書念好,要為日後找工作做準備。”拿到傳播學碩士學位時,周成剛在好幾百人的競爭中,以筆試口試第一名的成績,成為1998年澳洲唯一一名被bbc錄取的記者,當時的薪水比澳洲當地白領的薪水還要多幾倍。而早已爛熟於心的新聞價值、二級傳播、議程設定這些新聞傳播專業的理論,在他bbc的新聞記者生涯中運用自如。

年輕時的周成剛一心扎在英語研究上,寫論文、做翻譯,這都使他對英漢雙語的駕馭能力遊刃有餘,“那時還是上世紀80年代,一個二十幾歲的小青年竟然翻譯外國書,周圍的人都非常驚訝。當時翻譯稿還是手抄的;抄一遍、修改一遍、謄寫一遍。這些基本功,終於有一天,在bbc的工作中全派上了用場。”

覺得如何?

評分一下!

平均評分 0 / 5. 人數 0

未有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