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小故事,說一幫老校友聚會,去拜望當年的老教授。寒暄過後,話題很快轉為各自對工作和生活壓力的抱怨。老教授煮了一壺咖啡,然後擺出各式各樣的杯子:瓷的、玻璃的、水晶的、塑膠的、金屬的……造型各異,價格懸殊。教授說,咖啡煮好了,各位請自便吧。
當大家都端起熱騰騰的咖啡後,教授說,你們注意到了嗎?所有精美華貴的杯子都被取用了,剩下的都是些普通廉價的杯子。每個人都想用最好的杯子,這就是你們的壓力來源。其實你們要品嘗的是咖啡,這和杯子無關呀!你們有意識地去追求最好的杯子,卻往往忽略咖啡的品質。
想起當年的一個人。他是大文豪愛默生的門徒,有一份教書的工作,衣食無憂。他時常給雜誌撰文,偶爾發表一下演講,漸漸有了點名氣。可以說,他年紀輕輕,就擁有了好幾隻漂亮的“杯子”。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於1845年初春的一天,提著一柄斧頭,走進瓦爾登湖畔的森林裡,砍出一座小木屋,一住就是兩年多,在此觀察、傾聽、感受、沉思、夢想,做起了仁山智水,無牽無掛的自由人。他就是亨利·戴維·梭羅,一位被愛默生譽為“真正的美國人”的作家。一個半世紀以來,他的《瓦爾登湖》和《梭羅日記》一直被自然主義者奉為聖經。“他的一生如此之簡單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獨而芬芳。”他手握最樸素天然的杯子,卻品嘗到了最純正香郁的“咖啡”。
生活,正如濃香的咖啡。而事業、金錢、地位,只不過是一些盛咖啡的杯子而已。現代人熱衷於蜂擁而上去哄搶這些缺乏實質內容的器皿,用它去裝飾所謂的貴族氣質,炫耀塵俗的虛榮。其實再好的杯子也不能改變咖啡的品質。當年住在破木桶里的古希臘哲學家第歐根尼對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說:“站到一邊去,你擋住了我的陽光。”這份自由灑脫源於他根本不在乎那些有形的“杯子”,也就不會有半點壓力的影子!
作家包利民說:“人活在這個世界上,那些外在的壓力與困囿其實只是內心的束縛與羈絆。自由的生活源自內心的解脫。”其實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只需第歐根尼的一隻破碗,就可品嘗到醇厚香濃的咖啡。
然而,那些精美華貴的杯子,卻一直讓我們覺得口淡。是誰動了我們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