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來說一個小故事,從故事裡你可以看到,我們在面臨生活中重要目標時是如何“心猿意馬”,最後喪失目標的。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你,故事中的你是一名上班族,你現在的上司讓你備受折磨,而你在工作中也正遭受倦怠和停滯感的侵襲,所以你正在考慮給自己換一份工作。經過幾個星期的尋找,你發現了一份符合你預期,能夠展現你自我價值的工作機會。得到這一工作機會成為了你近期的目標,為此你信心滿滿,可是……
你現在的這份工作常常讓你很忙碌,不過收入還不錯。還有忙不完的家庭瑣事,你甚至都沒有時間來關注金融理財方面的信息。所以你對自己說:我這么忙,有什麼空閒時間來更新履歷,重新開始一次新的選擇呢?
除此之外,你想起你很久之前就想要學習一門樂器了。這么一來,學習和練習的時間就又是一筆大的時間花費,這些事情都讓你沒有空餘的時間去赴一場工作面試。
幾個月過去後,你已經忘記當初要換工作的想法,而是開始計畫能學個琴,在忙碌的工作之餘讓自己沉浸在音樂之中,你對自己說,這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嘛。
不巧的是,你的這個美妙計畫再次被生活瑣事打斷。你沒有開始練習鋼琴,關於你的音樂夢想你做得最多就是上網比較琴的價格。然後,你又發現你的生活中缺少些什麼,你開始計畫新的目標,想著接下來達到這些目標,一天一天,一個計畫接著一個計畫。
半年後,你發現你的目標變來變去又回到換一份工作這個目標上來,只是這些目標都停留在想法的階段,你從來沒有為這些目標的實現真正開始努力過。
從上面這個故事你可以看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常常缺乏對目標的承諾與履行。儘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喜歡設立目標,但最終真正達成目標的人卻是少數。
實際上,我們無法達成目標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對目標和計畫的承諾和履行。下面讓我們通過心理學的實驗來說明如何有效率地達成目標,從而改善我們的生活。
認清現實
在上文的故事中,你可以看到對於未來的幻想在你想要改變生活現狀時會產生消極影響。gabrieleoettingen和他的同事做過一系列有關於幻想的心理學實驗,下面要說到是其中的三個實驗,在這些實驗中,除了研究幻想這個變數,還加入了認清現實這一研究變數。
研究中,研究者將136名參與研究者劃分為三組,讓每一組的成員在解決問題時以下列三種思考方式中的一種來進行思考。在本研究中所有參與研究者需要考慮解決的問題是有關於人際關係的。三組劃分如下:
1、積極組,即對問題的解決僅從積極的方面來構想。
2、消極組,即解決問題時只考慮現實的困難。
3、對比考慮組,即首先對問題解決抱有積極的構想,然後從現實出發考慮現實的困難。這組參與者被要求“認清現實”——同時考慮解決問題所面臨的積極和消極方面,而不是對現實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另外,實驗中最為關鍵的一點是研究者控制了實驗參與者對達成目標的期望。
在實驗結果中,研究者經過比較發現,全面考慮的思考方式在促使人們形成計畫和按照計畫達成目標上,比其他兩組更有效率,不過這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達成目標的願望要強烈。實驗發現,當分配到對比考慮組的參與者對解決人際關係問題的願望低時,他們較少會形成計畫,並最終履行計畫達成目標。
採用第一個實驗的分組形式,研究者發現同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情緒上。在第二個實驗中,進行對照比較考慮的人,在達成目標願望高的前提下,在情緒上更傾向達成目標;而當達成目標願望低時,他們對目標的實現沒有情緒上的動機。實驗中另外兩組研究參與者則沒有情緒上的變化。
最後,第三個實驗表明,在心理上進行對照比較考慮的參與者較另外兩組更容易為達成目標採取實際的行動。而且實驗中再次證明了目標的最終達成需要高成功願望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