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優等生大都不成功

為什麼優等生大都不成功 1
0
(0)

文/陳雪頻

有一個在著名外企工作的朋友打電話向我吐槽:公司目光短淺,上司朝令夕改,做得很不開心,想要換份工作,希望我幫她留意有沒有更好的工作機會。說到她的上司的一些奇聞異事時,我隱約感覺到了一種氣息——“我的上司是極品”。

她的上司是不是真的極品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們的關係比較緊張。

我經常接到類似的電話。打電話的人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智商很高,從小到大都是學校的優等生,畢業於名校,在名企工作,但跳槽頻繁。他們似乎總有一個很極品的上司,而自己有一些懷才不遇,和周圍的人關係相處也不怎么樣。一旦他們覺得不開心了,第一個想到的便是跳槽,而且跳來跳去都是知名企業。

既然人家當我是“職場導師”,我就得拿出點“導師”的樣子來,給她做做教練,問她幾個常見的問題:1.你想要什麼工作呢?2.你覺得做什麼事情最愉快呢?3.你覺得自己有什麼特長呢?這三個問題不是我的獨創,是我向“哈佛幸福課”的講師泰勒·本沙哈爾學來的。問題的原理是積極心理學中的mps模型,意思是如果一個人能找到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的工作,他不僅會工作愉快,而且還能有所成就。

按理說,這是三個最簡單不過的問題,但我得到的答案大多數時候並不能令我滿意。這些學校里的優等生一直在贏得比賽,但卻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更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這三個問題引發了一個更大的問題:為什麼這些學校里的優等生智商超群,卻在職場上迷失了方向呢?

你要是問他們要找一份什麼樣的工作時,他們通常的回答是一份“好工作”。什麼是“好工作”呢?他們眼中的好工作往往是這樣的:薪水更高,企業更知名,前景更好,老闆更優秀,還能兼顧工作和生活平衡……每次聽到這裡,我忍不住問:你也在社會上工作了幾年了,你找到過這樣的工作么?回答自然是沒有的,這種“好工作”就像“別人家的孩子”一樣,完全是一個美麗的夢想。

其實,真正的問題還不在這裡,而在於他們把所謂的“好工作”都理解為一些外在標準,而不是是否真正符合自己目標的工作。他們甚至沒有清晰的目標,只有一些別人眼中的成功標準,就像很多剩女對未來老公的期望一樣:有車有房無房貸,但並不真正關心和那個人是否有真感情。另一個問題在於,他們也像那些剩女一樣,總覺得一份“好工作”就像“白馬王子”在拐角處等他們。

如果說沒有清晰的職業目標,那總應該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吧?遺憾的是,很多人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他們似乎更在乎別人的讚許,並以為那些別人讚許的東西就是自己喜歡的東西,但對於自己是否真的喜歡那些東西並不清楚。

這可能也是拜他們從小的教育所賜。他們努力讓自己表現得更符合別人的期望,而忽略了自己發自內心喜歡的東西。很多學校里的優等生在贏得比賽時,往往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喜歡什麼了。因為沒有發自內心的熱愛,也就不會又對事業的忠誠,以及創新精神,他們在職場上往往並非那么如魚得水。

最悲哀的是這些優等生缺乏那些必備的職場技能。他們很擅長考試,但這些技能在工作中用到的機會其實並不多。很多大學都在宣稱自己要成為研究型大學,但他們更像是一個職業培訓學校,但在這個學校裡面培訓最多還是各種各樣的知識,而不是一些實用的職業技能,以及如何與人打交道的學問。在拿了那么多a+的成績之後,這些優等生們悲哀地發現,職場奉行的規則和學校完全不同。

有一個統計表明:大多數職場成功者都是那些在學校里成績中上的人。這些人之所以成績中上,說明在智商上並不差,但他們之所以沒有成為優等生,就在於他們沒有把全部心思放在學業上。他們更多的精力放在社會實踐上了,也正是因為這種對真實世界的了解,讓他們更早地鍛鍊了自己的職業技能。

覺得如何?

評分一下!

平均評分 0 / 5. 人數 0

未有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