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懂事明理的孩子
中國人總是把“聽話”當做一個好孩子的必備條件。但是我希望我們的孩子不要只做聽話的孩子,而是要成為懂事、明理的孩子。聽話的孩子可能只會盲從他人,而不見得知道為什麼要那么做。懂道理的孩子善於分析每件事背後的原委,他們會在父母講的話有道理時百分之百地服從,在父母的話不完全正確時則會與父母主動討論、交流——這樣的孩子才是既尊重父母、又堅持原則的好孩子。
雖然我相信啟發式教育的優越性,但我同時也相信嚴格管教的必要。孩子們的成長既需要啟發,也需要紀律和規矩。他們既需要培養自信,也需要學習如何自省。
關於“規矩”,我總結出了四條定律:
定好規矩,但首先要把與規矩相關的道理講清楚,不能盲目地要求孩子服從;
在規矩的限制範圍內,孩子有完全的自由;
違背了規矩,孩子將受到預先講好的懲罰;
規矩越少越好,這樣才能發揮啟發的功效。
另外,父母應儘量抓住每一個“機會教育”——生活中隨時可能出現的,可藉以教導孩子、幫助孩子的小事——的時機對孩子進行教育。但應當在教育中多用正面的例子,少用負面的例子。比如,如果你想教孩子“見到長輩要主動起立打招呼“,那你自己就必須每次都做到。做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如果對孩子的要求很嚴厲,但自己卻沒有首先做到,這樣是不能贏得孩子的尊重和信服的。
尤其在人格塑造方面,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例如,對孩子進行誠信教育,培養他們的獨立人格和思想時,家長個人的表現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成長。所以,除了用榜樣或故事來教導孩子以外,家長還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出與自己所倡導的行為相反的事情。
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的家長本身對價值觀的選擇就很迷茫。比如在如何對待誠信、正義等問題方面,因為現實生活中存在相當多的矛盾和負面的例子,家長自己可能也不是特別堅定。如果把這樣的思想傳遞給孩子,他們就很難擁有正確、堅定的價值取向,當他們走向社會後,就很容易在現實面前感到迷茫和困惑。所以,我覺得有必要提醒中國家長,教育孩子時,眼光要放長遠些。中國已經走上了國際舞台,我們要用國際化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判斷生活中的現象,不要被一些負面的例子所干擾,不要做負面的事情,更不要向孩子灌輸負面的思想。
好的父母能為孩子創造寬鬆的成長環境,他們只是在孩子碰到困惑時才給以建議和幫助,他們更善於引導孩子,善於和他們溝通,而不是強加給孩子某種期望或價值觀。
培養善於學習的孩子
在今天這個“應試教育”的學習環境裡,我們很難完全忽視孩子們的課業成績。但是,孩子在這樣環境裡面臨很大的壓力,我們需要更多地體諒他們,不要總是將一些不切合實際的目標加在他們身上,更不要有這樣的想法:“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實現,而不管他們願不願意或有沒有天賦。”太高的目標或不合理的期望都只會給孩子太大的壓力,讓孩子產生對不起父母的愧疚感。因此,家長不要把孩子的學習成績看得太重,只要他們盡了力就好;不必總要求孩子考第一,只要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就可以了。其實,對孩子來說,打好基礎和真正掌握學習方法遠比學習成績更重要。
家長應儘量將自己的期望合理化。可以要求孩子每次都做得比上一次好一點,讓他們慢慢進步。如果看到不合理的或不切實際的目標,孩子可能很早就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