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新浪網,對2075人進行的調查顯示,93.3%的受訪者感覺當下青年急於成功的心理較為普遍。受訪者中,70後占35.0%,80後占47.5%.
為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急於求成
“網上流行一句話: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北京80後白領小韓說,這是一種普遍的焦慮感,如果一個人到30歲還沒取得太多成績,很可能是一生碌碌無為直到退休。
湖南邵陽新邵縣一中圖書館職工周竑說,現在媒體經常炒作“少年成功”的案例,有一本書就叫《成功要趁早——教你30歲前如何掙夠500萬》。這似乎在告訴當下青年,要趕緊上名校、賺大錢、抓權力,這樣才是成功。
“趁早”心理在哪些地方表現得最為明顯?調查顯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賺錢”、“出名”、“買房”。其他還有:升職、結婚、生子等。
北京某民營企業職員周倩,最近總不敢接家裡打來的電話,因為被催得太緊。回望自己近30年的人生,似乎一切都是母親給“催”成的。上學時,母親催著周倩讀書考大學,拒絕一切興趣愛好;大學畢業,母親又催著找份體面工作;進入職場,又催著找對象,趕緊結婚;今年是龍年,母親就常常打來電話,催她要一個“龍寶寶”.
“只要通電話,就是談生孩子的話題,理由是人家都生‘龍寶寶’了。這究竟是我的人生,還是別人的人生?”周倩說。
復旦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孫時進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說,從心理學觀點看,一個人的童年對之後人格的形成影響最大。當下青年大部分是獨生子女,是在緊迫感中成長起來的。他們所受的童年教育就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同時,一些家長也會不自覺地將自身的擔心與不安全感賦予孩子。
中國社會學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教授谷迎春表示,產生“萬事趁早”心理的重要原因是“社會轉型期,全民大浮躁”.如今的輿論塑造的參照系多有偏頗,成功總是與金錢、權力、名氣、地位等因素掛鈎。
南開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管健指出,現在的社會體制,更多隻獎賞一些短期行為。“十年磨一劍”不被肯定,“一年磨一把刀”的人卻更易獲得認可。個體在環境中特別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與暗示,這也導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急於求成,希望快速獲得物質利益與社會地位。
調查顯示,青年產生“萬事趁早”心理的首要原因是“社會存在浮躁焦慮之風”,其次是“來自於父輩及同齡人的壓力”,排在第三位的是“盲目跟從單一的價值觀”。
54%的人認為青年萬事趁早是一種透支未來的行為
“萬事趁早”的心理會產生哪些問題?75.0%的人覺得會使人們更加急功近利;69.0%的人認為會增加社會中的浮躁之氣;65.5%的人選擇會讓拜金主義、物質主義更加泛濫;55.6%的人指出會讓成功標準越來越單一。
孫時進認為,獨生子女是一個成就動機比較強的群體,他們帶著父母乃至整個家庭的期望去工作生活,這就導致了他們想要立即成功得到認可。但是,如果缺乏夯實的基礎,個體就很容易在這個過程中遭遇挫折與打擊,承受更強的受挫感與無力感,甚至產生心理疾病。
谷迎春指出,這會使青年心態浮躁,很難靜下心來思考自己要的到底是什麼,會變得更加急功近利,甚至不擇手段。“所謂的怨婦心理、拼爹現象、造假行為、厚黑學橫行等,都是這種心理的產物。”
調查中,54.0%的人認為,青年萬事趁早,急於成功是一種透支未來的行為。
“我認為這將使整個社會缺乏創造力與活力。”管健表示,很多青年會產生重量不重質的問題。在學術界,學者們不會花幾十年去完成一本著作,而是趕著一年要出一本書。在技術方面,每年都可能有小發明,卻不會有大創造。長遠來看,國家的整體發展就將建構在一個不厚實的基礎之上,這是非常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