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一年寫給自己的警戒書

畢業一年寫給自己的警戒書 1
0
(0)

創業,很火爆的一個詞。網際網路崛起的許多神話,暈眩了多少希望擺脫拮据生活,又不願意細水長流般堅守的年輕人。每聽說朋友想創業,我都會像往來人問一句,你們是因為滿腔熱情、認定一樣事情,而去創業,還是因為不滿意目前的生活狀態,便考慮換一種模式?這個問題其實也是在問我自己。對我來說,兩者不一樣。前者是主動去創造;後者是懦弱地逃避。

應屆畢業生,也有一批人,憧憬著到創業型的公司里拼搏一番。一番廝殺下來,折戟沉沙,捶胸頓足,說自己沒有遇到好老闆,沒有得到應有的報酬,忍受不了公司的低效管理,感覺自己在這裡虛度光陰,計畫另謀高就。

前些天朋友的微博寫道:覺得畢業前兩年去小公司積累鍛鍊各方面能力,然後進大公司做自己感興趣的某一方面,直到成為專家,這樣的職業前景更寬闊。

這樣的觀點,我是大大地不認可。現在的年輕人,少了一份職業操守。創業型的公司通常比較平民化,老闆與員工亦莊亦諧。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將“員工”的職責定義在情感之上。我們進入任何一間公司,領了老闆的錢,就應該辦事,辦實事,辦好事。拿人錢財,替人消災。這才是等價買賣。不要消災不成,又在那裡高歌自己的辛酸與努力。如果只是抱著學習的態度,而並非幫公司,幫團隊,幫在這個職位上的自己解決問題,本質上來說不是一個稱職的員工。我們說自己已經盡力了,但考試結果依然沒有達到高校的錄取分數錢,大概也就只是家人至交會安慰說,已經盡力了,甭傷心。而最終檢驗的高校會因為你的盡力而網開一面嗎?

一個非公益性的公司必定是要追求利潤,不然是為了弄個烏托邦,提升精神境界嗎?在進入初創型公司前,你是否已經確認自己明白公司可能一兩年都處於燒錢階段?你是否已經確認明白在公司盈利之前,我們的首要目標是幫助公司實現盈利,在此之後,再談個人所得?

但是許多人沒有那份韌勁。當然,當中的確在許多這樣那樣的原因,促使我們這樣那樣的考慮與決定。我們可以將失敗歸結為老闆的原因,管理的原因,同時也別忘了審視一下自身的原因。

我們看不到前頭的光明時,內心的力量就會衰弱。我們的力量來自外在,而缺少內在的驅動。

我們每日若是需要做同樣的事情,就會覺得大材小用。 我們忘記了愛迪生千次的燈泡發光試驗才換來一次的成功。如蘇傑所說,沒有速成的辦法,只有慢慢熬。熬還得看你會不會熬。每天做同樣的事情,卻期待有不同的結果?那是瞎搞。搗騰也是一種能耐,技術。 搗騰好了,你就能成某方面的專家。譬如同事負責郵件行銷,人工發了兩三個月的郵件,卻對系統的郵件監控還不知曉,譬如如何去監測到達率、打開率、點擊率?哪些詞被當垃圾郵件禁止掉的可能性高?

我們反對做一些制度類事情,譬如制定流程,覺得這並無幫助。老闆如果堅持要做,可能我們的情緒就出來了。但是制定流程的目的是什麼?人走了,公司的事情就不能做了,這並不能證明你對公司而言,價值非凡。恰恰相反,你走了,事情還能做,因為你已經將你的智慧、效用、經驗穿插在這些流程中,間接地幫助了公司與其他同事。如果一個領導工作的年限是你的2倍、5倍、10倍,無論對方說什麼,無論你妥不妥對方,請先閉嘴聽一聽,張手做一做。

聰明才智可貴,但對於一間公司而言,執行力是關鍵。不管用巧取的方式,還是老實的方式,解決問題是最終目標。敏捷開發中講究一點,於行動中修正方案,於行動中完善結果,1永遠大於0。絞盡腦汁,花了大把時間制定一份完善的銷售計畫,以為計畫妥當了,實踐起來就雷厲風行。還不如索性定個計畫,立馬實踐得了。

“不知道”是一個死答案,一個將責任之球踢給別人的答案。如果你經常說,不知道,我感覺,我猜這等詞語,那就先百度一下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調查一下自己不確定的事情。儘量終結自己身邊的問號。

覺得如何?

評分一下!

平均評分 0 / 5. 人數 0

未有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