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忘我
一個女孩子染患了一種無法解釋的癱瘓症,喪失了走路的能力。一次,女孩和家人一起乘船旅行。船長的太太給孩子講船長有一隻天堂鳥,她被這隻鳥的描述迷住了,極想親自看一看。於是保姆把孩子留在甲板上,自己去找船長。孩子耐不住性子等待,她要求船上的服務生立即帶她去看天堂鳥。那服務生並不知道她的腿不能走路,而只顧帶著她一道去看那隻美麗的小鳥。奇蹟發生了,孩子因為過度地渴望,竟忘我地拉住服務生的手,慢慢地走了起來。這個女孩子就是茜爾瑪·拉格蘿芙,第一位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女性。
錯愛
有一位母親,十分熱愛她的家庭,疼愛她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對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外,反映在吃東西上面,就更加明顯。
平常買東西,明明是一家4個人,她總是只買3份,省下自己這一份,喝牛奶,買3盒一冰淇淋,要3杯,喝汽水,3罐就夠了。丈夫和兩個孩子,永遠享有優先的待遇;而她自己,則總屈於不需要、不必考慮的低姿態位置。
有一回,一家人出遊,做母親的實在口渴了,便買了4罐可樂,分別遞給丈夫、孩子之後,自己便也喝了起來。但是,這樣一個普通的動作,竟引起兩個孩子大大的驚詫和不以為然:“媽媽!你怎么也喝可樂呀?”
那位母親忽然驚覺,自己那種一切為孩子的愛的方式,只會培養出孩子的自私、理所當然和不知珍惜的負面個性,是一種“錯愛”。人總是要先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沙子的命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養蚌人,他想培育一顆世界上最大最美的珍珠。
他去大海的沙灘上挑選沙粒,並且一顆一顆地問它們,願不願變成珍珠。那些被問的沙粒,一顆一顆都搖頭說不願意。養蚌人從清晨問到黃昏,得到的都是同樣的結果,他快要絕望了。
就在這時,有一顆沙子答應了。因為,它一直想成為一顆珍珠。
旁邊的沙粒都嘲笑它,說它太傻,去蚌殼裡住,遠離親人朋友,見不到陽光、雨露、明月、清風,甚至還缺少空氣,只能與黑暗、潮濕、寒冷、孤寂為伍,多么不值得!那顆沙子還是無怨無悔地隨養蚌人去了。
斗轉星移,幾年過去了,那顆沙子已長成了一顆晶瑩剔透、價值連城的珍珠,而曾經嘲笑它的那些夥伴們,有的依然是海灘上平凡的沙粒,有的已化為塵埃。
向夢想衝刺
瑪利·芭特出生於20世紀30年代一個悲慘的家庭,她的母親終身未嫁,一生嗜酒如命,毫無能力來照顧她。她在5歲的時候就被送到了收容所。儘管後來被收養,但不得不接受苛刻的家庭管制,有時候甚至被虐待或關暗房。17歲的瑪利患上了抑鬱症,然而她卻被醫生誤認為精神分裂症。更加不幸的是,她被關在精神病院達17年之久。這期間她已經徹底絕望。
有的時候,她不開口,不吃也不動,曾多次企圖自殺。到了60年代初,醫生重新檢查她的情況,卻發現她不是精神分裂症。天啊!醫院誤診了,而她卻由於別人的失誤被強行監禁17年。實際上,結果正如核腦手術檢查出來的那樣,她得的是憂鬱症和恐慌混亂症。後來,經過朋友們、精神專家們的幫助,輔助以適當的治療,她終於得以在1964年健康地走出了醫院。
34歲的瑪利發現自己面臨一個嚴峻的問題:她要怎樣的生活?當然所有的不幸給了她平庸的理由。畢竟,她曾經遭遇過被拋棄、被虐待,她完全有權利去怨恨、去憤怒,然而,瑪利有她自己的選擇。
為了同命運抗爭,她勇敢地向夢想衝刺。在離開醫院之後她很快嫁給了所愛的人。又相繼在莎琳學院和哈佛大學獲得了學士和碩士學位。她選擇幫助那些心理上有殘疾的人,四處演講,出書。同樣,她的事跡也被拍成了由馬婁·湯馬斯主演的勵志電視劇。
1988年,58歲的瑪利回到了曾經摧殘她多年的精神病院,但這次是以社區院長的身份,而不是病人。瑪利說:“寬恕讓我從一個悲慘的起點邁向光明的前途。”美聯社有一篇文章報導她的升職,她對此評價是:“如果我不學會寬容與釋然,我將永遠無法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