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逐漸臃腫的世界里,肥胖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關注點。
雖然,胖本身其實並不是什麼問題。
在英國,有一位450磅的大胖子,靠自身脂肪的支持,
一年不吃任何東西(只攝入水和維生素),仍然活了下來,還瘦了半個自己。
換句話說,我們嫌棄的肉肉們維持著我們的生命。
長期以來,我們對於“胖瘦”總是有一些成見和誤解:
運動一定能瘦?說不定只會變成一個“柔軟的胖子”;
節食一定能瘦?說不定只會變成一個“肉鬆鬆的胖子”
說實在的,為啥我喝涼水都長肉?
為啥我就是停不住抓零食的手?
為啥有些人就是干吃不胖?
到底怎麼樣才能不傷害身體的瘦下來?
這些長期的曆史遺留問題,需要科學來回答。
1.有些人,就是,不會長胖。
1967年,科學家Dr.Sims通過對比實驗得出了一個結論:
似乎對一類人,增肥是不太可能的。
之後,Dr.Rudy的研究也發現:人類的體重波動並不大,
實際上,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會保持穩定。
每個人都有一個生物學決定的正常體重,我們的機體會努力調節以保持這個體重。
這個體重的決定因素有環境、基因、母親的體重和病史、生產的年齡、孕期的營養等等。
機體對體重的生物調節意味著:
如果一個成功的減肥者想長期保持減下來的體重,
將要面臨持續性的或多或少的饑餓感;
但瘦子一不小心胖起來後,可以毫不費力的瘦下來。
身體自己決定了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每塊肉都有它的脾氣“,聽之任之對它對我們都好。
2.FTO基因決定饑餓感的產生。
生活中,不難發現,對於某些人,當他們吃飽後,
其熱衷於及感興趣於再吃的開關就已切斷;
而另外一部分人,如果所提供的食物非常誘惑或者美味,
他們極為樂意繼續品嚐(是不是感覺你中了一箭?)。
那麼是什麼在決定我們面對食物時是否經常處於興奮狀態呢?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名叫FTO的基因。
在非饑餓狀態繼續進食的人中,擁有FTO的基因的比例很高。
同時,實驗發現擁有這種基因的成年人體重都會超過常人。
不擁有這項基因的人,飽了之後,
他們對面前的食物不會表現出任何的自我克制——因為他們甚至連一點想吃的欲望都沒有。
fto基因的存在雖然不是什麼好消息,但是我們可以這麼安慰自己:
得知了這種基因的存在,
下次管不住嘴之後的懊惱和後悔,應該能減少一點。(畢竟都是基因惹的禍!)
3.兒童和少年時期的肥胖會影響一生。
當我們發胖的時候,脂肪細胞的體積會逐漸變大,
但它們只能生長到一個點,之後就無法繼續長大。
這時,你的身體就會通過增加脂肪細胞的數量來儲存油脂們。
壞消息是,
一旦脂肪細胞增加了,
他們會帶著“盡可能的累積盡可能多的脂肪”的使命一直留在身體里
——我們永遠無法去除它們。
研究表明,在兒童和少年時期,機體更容易生成脂肪細胞。
而且,國外研究學者通過在幼兒園進行的實驗得出了結論:
我們的飲食行為確立於非常小的時候,
如果你還是幼童的時候就喜歡吃飽後還要吃些零食,
成年後極有可能會做一樣的事情。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想起小時候常被長輩誇“胃口好”,原來生活給我留的是這樣的後文。
所以說,如果兒童和少年時期比較胖,會影響到我們的一生。
以上說了這麼多致胖的生理原因,其實就意味著:
胖不胖很多時候不是我們自己能決定和改變的,別給自己太大的心理壓力。
那如果實在對身材不滿、想尋求改變?
往下看。
4.基礎代謝率高的人不容易發胖。
眾所周知,肌肉組織的代謝率比脂肪和骨骼都要高。
如果你增長的肌肉多,那麼基礎代謝就會隨之有一個很高的增長。
進而,面對多攝入的卡路里,較高的基礎代謝率就會把它們痛快的消滅在形成脂肪前。
把肌肉量提升上去,達成“暴飲暴食也能保持苗條身材”——的希望還是有的。
總的來說,對於多餘的卡路里,每個人的身體都有不同的反應。
機體對於身高、體重都有一套生物學模型,它們很難改變。
我們每次減肥,都是一次試圖抵抗fto基因、兒時養成的行為模式的過程。
兩點建議:
1.通過適度的、有計劃的、長期的運動,增加基礎代謝率。
2.減下來大數量體重後,想要長期保持是很困難的事。
先從減下一點點體重做起,會讓你更健康,也更容易保持。
對著端午,真心的說一句【還是適當控制控制,少吃點吧】。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