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人們更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

心理學:人們更喜歡那些喜歡自己的人! 1
0
(0)

人們對於人際關係都是,
喜歡讚美、誇獎自己的人,
不喜歡經常貶低、批評自己的人。

我們會因為他人的稱讚而感到有自信,
會覺得做一切事情都自信滿滿,
但也會因為別人的批評或貶低,
覺得自己毫無自信可言,
做任何事情也都會感到非常焦慮或害怕犯錯,
我們也會非常討厭批判自己的那些人。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一個心理學效應:阿倫森效應。

阿倫森效應指的是:
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
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

也就是說:
人們都喜歡褒獎不斷增加、批評不斷減少。

在日常生活中,
阿倫森效應可以涉及到很多方面,
比如人與人之間相互印像等問題。

很多人在步入社會或者一個新環境時,
為了獲得領導的關注、讚美和認可,
都會勤奮的表現,
甚至對於超出自己能力的工作也會硬著頭皮去做。

對於這樣的情況,
很多人都會存在,
但有些人並不是本能真實的表現,
而是“裝”出來的,
等一段時間過去之後,
就會回歸原來的樣子,
“撕下”了初期偽裝。

進而在領導和同事眼中的形像出現了一個大反轉,
讓他人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最後在公司被邊緣化。

根據阿倫森效應的研究數據和結果來看:
對於那些剛步入社會或者新單位的人員來說:

如果在後期,
不能一直保持最初勤快、優秀的表現,
還不如最初表現平平,以後慢慢提高。

一個人,
在最初表現的很優秀,
他人對其就會有更高的期待,
一旦這個人達不到這個期待,
就會讓他人產生失望、失落的感受,
這一感受會影響到人們對這個人的最初印象,
也就是我們說的,近因效應。

雖然他人對一個人的初始印像很重要,
但對於經常在一起的朋友、同事來說,
隨著彼此的了解,這個時候,
人們的第一印象就會被現有印象弱化,
進一步的代替第一印象。

就像,最開始的時候,
對一個人的印像不是很好,
甚至不想再和這個人有任何交集,
但因為工作或者一些其它因素,
又不得不與之接觸,
在長時間的接觸中,
隨著慢慢的了解,就有可能發現:
原來這個人是這樣的一個人,並不是自己最初認為的那樣。

對於阿倫森效應來說,通過這一心理現象,
我們可以知道,對於“給一甜棗”和“打一巴掌”的順序。

也就是對待一個人:
是先誇讚一段時間後批評,
和先批評一段時間後誇讚,
哪個更容易讓人接受?

答案顯而易見,
人們更容易接受先批評後誇讚的形式,
從一段時間內來看:
先批評後誇讚是一種自我認同的提升,
可以提高人們的內部動力,也就是積極性。

這個提升不是物質上的獎勵能夠比擬的,
因為物質上獎勵的本質是調動了內部動力,
但這個調動的強度和人們對獎勵物質的認識是相關的。

提到物質獎勵和內在動機的問題,
就不得不提心理學中的德西效應,
德西效應認為適度的獎勵有利於鞏固個體的內在動機,
但過多的獎勵卻有可能降低個體對事情本身的興趣,
降低其內在動力。
(這裡的獎勵多指物質上的,但又不單單只是物質方面)

對於獎勵,
很多人傾向於口頭上的,
也就是精神上的,
也有很多人傾向於物質上的,
不管是哪一種獎勵方式,
都是只是在一段時間之內有提高內在動力的作用,
之後這個作用會越來越小。

我們認為正確的獎勵方式,
應該是要物質與精神一起組合在一起,
物質獎勵中也包含精神鼓勵與支持,
而且能夠提高自身的信心與認同感、價值感,
這樣生活在這個社會,也能夠自信滿滿。

學會這樣的方式吧,
不管是對人還是對自己,
我們應該都是要用這樣的方式,
不僅能讓旁人感到自信愉悅,
也能透過別人的感受讓自己也有正向的感覺。

對朋友、對同事或是對下屬,
都能運用這個理論,
讓事情發展得更加順利。

覺得如何?

評分一下!

平均評分 0 / 5. 人數 0

未有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