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MBA的時候,曾經聽過一堂創業課,是一個來自MIT創業研究室的資深教授的課。當時我正在籌備自己的第一個公司,舉手提問,大概是問“怎樣才能確定自己是不是一個好的創業者”。
教授的回答讓我吐血,他先問“你們家有人創業過嗎?”我說沒有,又問“你朋友中有人創業過嗎?”我想了想,好像也沒有。然後他肯定地說,“如果你身邊很少有人創業,那你創業成功的幾率真的很小”。
當時是氣得夠嗆,而且也不服氣,憑什麼我不能是我家里的第一個,不能是我朋友中的第一個,不能是那優秀的,成功的第一個呢?
後來的日子里,我屢次想起這句話,現在想來,教授講的不是沒有道理的。
創業的人跟在企業上班的人很不一樣,創業要求的獨創性,要求的責任感,要求的腳踏實地,要求的心理承受力,關鍵的是要求思維的邏輯,跟在企業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跟雖然帶領很大一個團隊,但是背靠企業好乘涼的管理者,是完全不同的。
自打我們冒出要做一個論壇的主意之後,還比較一帆風順,很多主講人和參與者,都異口同聲地說:“早就盼著有人來做這件事了”。
問題是,為什麼沒有人去做呢?
是麻煩嗎?是有很多組織工作,邀請人啊,通知人啊,尋找場地啊,整理資料啊,但好像也沒那麼麻煩。
是花費大嗎?交通食宿都是自理,也頂多就是個場地的費用,也不至於弄得傾家蕩產去。
是沒意義嗎?這麼多人願意來,本來就說明了這個意義。從我們自己而言,不止一次在跟誌同道合者的交流過程當中,找到了以前的盲點,在這當中學到的東西,賺到的錢,著實不少。
我有一個做商業房地產的朋友,企業不算大,才做過幾個不大的項目。有一次找我來聊天,說苦於無法跟同行業的大佬們學習交流,同行是冤家啊。我問他說,你有沒有想過在小範圍做一個商業房地產的行業協會,你有這個發起人和組織者的身份,自然就可以去聯絡很多行業內的朋友。到時候會長和主席你別做,找個行業內大佬做,錢麼,反正大家湊份子,可是因為你是發起人和聯絡者,所有的人都會跟你交情不錯,你無非是多出點力,沒事請大家吃個飯,商量個行業發展的前景什麼的——相信你生意也會有起色。
他聽完,高興地眉飛色舞,沒多久,果然見組織起來,有了行業協會,政府那邊也關注起來,他是主要聯絡人,因此經常走動各企業和政府,果然後來得到了不少好的機會。
之前有一篇文章,說在美國大學里的工會組織。實際上除了工會,國外的各類行業協會、非盈利性組織都很發達。有些人說起NGO組織,就說一定要貧窮、困苦、堅忍,你當全世界都是傻子呢。既然是組織,一定有組織的訴求和目標,一定有利益在里面。拿我那個朋友的例子來說,行業協會是不盈利的,但是行業協會能讓他接觸到,遠比他自己企業多得多的人脈和關系。
回想起來,從小我們就缺乏這種環境。
小學的時候,班長班干部大多是老師指定的,就算有競選流程也是走走形式而已。我們國家是一黨製,因此在班級上,也鮮見有明確規範的在野黨,頂多就是一些小朋友跟誰比較好而已。
初中高中大家都忙於讀書,到了大學,好不容易有了社團的氛圍,可是論資排輩地很。你若想成立一個新的社團,院系學校、學生會團委,一層層報批手續,足能把你煩到撒手不干。
來到社會上,在企業里,也是俯首帖耳的多。
因此大家都缺少這種意識,當然也缺乏這種鍛煉。一個企業也好,一個組織也好,從開始的豎起大旗,到繁瑣的組織工作,乃至到了後來壯大之後的派系鬥爭,都是我們所不熟悉的。
中小企業是創新的源泉,是國家經濟活躍度的體現,是解決就業的重點,這些都隻停留在口號里,我們從來都沒有倡導過,讓一個人,通過組織的形式,撬動更多的資源。
設想下,如果在小學,你可以設立自己的玩具模型小組,以交換的方式換取更多玩具的使用權。在初中,你可以發起一個武俠團夥,課餘跟西部牛仔隊和水滸梁山隊火並。在高中,你可以號召全班同學在網上為你心儀的女生成為班花而投票,這下如果你稍具編程知識的話,搞不好你就弄成facebook了。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的生活會何其豐富啊?!
回到我們的主題,為什麼你從來都沒有做過發起人?如果你從來都沒做過發起人,你怎麼知道你創立一個公司會遇見什麼樣的難題?你怎麼知道你發起一個NGO會不會隻是紙上談兵?你怎麼知道你組織的午餐會會有趣?
沒想到會是這樣!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就點個讚分享出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