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曾經拒絕了一個很有價值的採訪:
如果我說富有成效的秘密之一就是把所有的邀請,比如您的邀請,都扔進一個大大的廢紙簍的話,我希望您不要認為我太自以為是或者過於粗魯。
根據我的經驗,提高生產效率的方式是不要做任何幫助他人工作的事情,而是把所有時間都用於上帝讓你做的事情,並把它做好。
當我們把自己的事情看得比較重要時,對於應不應該幫助他人和幫多少,就拿捏得很清楚了。先要愛自己,才能愛別人。
2習慣型“好人”
對這一類型的人來說,對方的感激和好評往往都無暇顧及了,他們已經習慣了幫人做事,幾乎從來不說“不”,很少給他人派活兒,哪怕自己變得疲於應付。
《武林外傳》裡的祝無雙,是個典型的習慣型好人,她在劇中的口頭禪“放著我來”就體現了這一點:
不管該她做不該她做的,她都會主動要求去做,甚至打架的時候也不例外。對其他人來說可能比較幸福,但她自己就受累了。
這類人的不拒絕、取悅已經成為習慣,會被迫犧牲自己的需求而照顧他人的需求。一旦不這樣做,自己都會受不了。
像無雙一樣,不拒絕別人的錯誤習慣是一個成癮的過程,其實這很像打麻將的過程。
很多人沉迷於打麻將,而打麻將的人總會期待下一把牌會好,而這一點恰恰是不確定的。如果確定每一局摸到的都是“三金倒”,那我們很快就會失去興趣,因為未來早已明確,沒有什麼好期待的了。
“不拒絕別人”的行為大抵相似:
我幫助了他但不一定會得到感激和回報,抱著“這次一定是好結果”的想法,一次次地重複下去。到最後,變成習慣了,也就不再關心結果了。
只要理解了這個成癮的原因,相信很快就能改變這個錯誤的習慣。
3情感逃避型“好人”
對這一類型的人來說,取悅症主要是由逃避令人害怕和不安的情感而導致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周星馳的《大內密探零零發》,周星馳與劉嘉玲飾演一對夫妻,影片最經典的對話之一就是他們的一次吵架:
妻子:你怎麼會知道我每次都躲在桌下面。
丈夫:你每次都躲在桌下面啊。我有什麼辦法能夠不知道你躲在桌下面呢。拜託你用點腦子想一想。再找幾個新的地方躲。好讓我有點新鮮感好吧。
妻子:可是我不躲在桌下面我怕你找不到我嘛。
丈夫:啊!!!!啊!!!!我真受不了你。拜託你不要這樣。我拜託你好不好老婆。你不要這個樣子。謝謝謝謝謝謝。
妻子:哎!我只是個血肉之軀。你每次都這樣罵我。我不知道哪一天我就忍不下去了。
丈夫:忍不下去那你走啊。
妻子:我去洗澡了。
丈夫:我叫你走啊。
妻子:哎。你會不會肚子餓啊?我下碗麵給你吃。
妻子即便被丈夫罵的眼含淚水,仍強顏歡笑,像個沒事人一樣習慣性地逃避丈夫的“恐嚇”、彼此的矛盾,問著:“你餓不餓?”
然而事實上,這樣的逃避解決不了問題,甚至會讓自己的負面情緒越發嚴重。
這類型的人因為習慣性地逃避了自己難以應付的情感,所以也沒有機會去學習怎樣有效地處理衝突,或者怎樣恰當地應對憤怒。
結果,他們就非常輕易地將控制權交了出去,交給了那些通過恐嚇和操縱來支配他們的人。
要克服這一點,首先我們要了解,長期避免衝突、居高臨下的同情不僅是脆弱、不穩固的人際關係的徵兆,而且還會嚴重損害人際關係的健康發展和保持。
比如生活中對自己孩子百般溺愛的家長,無論孩子提出什麼要求,只要孩子稍一威脅就無條件滿足,久而久之,一旦出現差錯,孩子就會反過來怪家長:“誰讓你當初這麼對我的?”
只能暫時奏效的取悅行為,時間一長,反而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後果。
不拒絕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你剩下能做的就是去面對它。克服自己對憤怒、衝突的恐懼,要明白人與人之間,一定程度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建設性的衝突對人際關係是健康、有益的。
雖然可能人們都會出現顯著的一個類型的特徵,但這三種類型,往往互相重疊,很多人同時是兩種,甚至三種俱全。
理解了我們為什麼會變成一個不會拒絕的爛好人之後,就需要對症下藥。針對自己的類型,從相應的方面入手,逐一擊破,就能徹底地擺脫“不懂拒絕”的困擾。
如果你那些令別人滿意的付出,從未讓你自己真正感到快樂幸福,那麼就要注意了,你可能也出現了“取悅症”的症狀。
我們每個人,在愛別人之前,要先愛自己。
請不要讓你在他人眼中的“好”,讓你失去了自我。
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