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李嘉誠利用自己的積蓄連同舅父的借款共5萬港元,開設了長江塑料廠。在這裡,李嘉誠賺到了第一桶金,成為香港的塑膠花大王,開始香港首富的人生。
1968年5月,何亨健和23位居民集資5000元,創辦了”北街辦塑料生產組”,生產藥用玻璃瓶和塑料蓋,後來又轉產發電機的小配件等。1980年開始製造風扇,進入家電行業。
後來,就有了擁有200多家子公司的家電產業龍頭企業——美的。
掛在嘴上的朋友千好萬好,一到要借錢的時候就沒影了。借錢才是檢驗人際關係的標準,沒有之一。“有借有還,再借不難”說的就是一種人際交往的狀態,就在這一借一還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就上來了。
回頭看看國內這些光鮮亮麗的商業大佬,創業遇到資金困難,誰不是勇敢背負一身債奮力前行?
史玉柱搞腦白金時向朋友借了50萬,馬雲是18個創業夥伴湊了50萬,就連現在時常佔據“中國首富”寶座的萬達掌門人王健林也曾經多次為資金問題發愁。
在王健林創業初期,有個啟動項目需要2000萬的貸款,但是銀行不借。
“後來政府指定我找某銀行行長,但前前後後找了50多次,每次都躲起來。”
“有時候見到他了吧,他從後門跑了,我在走廊傻等;有的時候在走廊裡堵他,他說“好好你這樣,你下週二來吧”;等我再去,他出差去了!當時就為了拿到這筆貸款,有的時候一站就是一整天。”
“當時站在走廊裡面這種感覺,這種恥辱,覺得太卑賤了。”
能屈能伸的王健林勇敢扛了過來,還把萬達做大做強,已經是一個成功的人生導師。所以他才有底氣建議現在的年輕人想成為中國首富,就要“先定一個小目標,比如說掙它一個億”。
創業初期的資金成本,場地租金、辦公設備、員工工資……樣樣都是要花錢。誰也沒有提前準備好一麻袋的鈔票才開始創業,大多數的創業者的起步資金都是七拼八湊借來的。
正因為背負了債務,他們才有持續的動力支撐著公司走下去。
鵝廠老大馬化騰曾經想過賣掉QQ,一時賣不掉,同時用戶太多維護成本太大,他只能四處籌錢。銀行沒聽說過憑“用戶註冊量”可以辦抵押貸款,國內投資商關心的不是技術,而是騰訊有多少固定資產。
一連談了4家都沒有達到底線,馬化騰決定留下QQ自己養大。萬一當初他把QQ給賣了,不知道今天的BAT三巨頭會不會換人呢?
至於“我今天之所以能成為百萬富翁是因為我爸爸留給了我一千萬”這種梗看看就好,畢竟創業者常有,而富二代不常有啊。
創業的浪潮已經越來越低齡化,大學校園裡都能看到創業團隊的身影,比如宿舍旁的奶茶店,校門口的快遞點,還有活躍在朋友圈的微商團隊,誰能說他們不是未來的商業大佬?
如果無法得到家裡的經濟支持就輕易放棄的話,那這個人大概一輩子都跟創業無緣。
如果你眼前就有一個非常好的培訓機會、進修機會、創業機會,你是會因為害怕沒有資金而停步不前還是努力借錢一定要抓住機會讓自己成功呢?
勇敢地說出那句“yes,I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