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們也是要打草稿的

天才們也是要打草稿的 1
0
(0)

2020年秋天到2020年1月,羅浮宮有個《拉斐爾最後幾年》的展覽。凡是他能搬得動的作品——如你所知,拉斐爾有些大玩意,諸如《雅典學派》,沒法卸來巴黎——都打義大利送來展覽了。

以我所見,看這展有兩件事令人鼓舞。其一,因為作品齊,易於對比。哪怕拿外行人眼光看,你也能發現:拉斐爾1508年25歲時的畫,就是不如1516年33歲時的圓潤活泛——就是說:這么大的人物,也是一點兒一點兒進步,而非娘胎里出來,一抬手就有支筆,就在產房開始刷拉拉畫的。

其二,展覽里抖出了他的一些草稿。你會發現:拉斐爾那些被藝術史家齊贊為圓潤、完美、輕盈不著力、信手拈來的神作,也都是有草稿的。實際上,拉斐爾的草稿和如今一個藝校學生的一樣,有疊筆、有勾勒、有許多不確定的試探定型,也撩亂,也雜散。總之,很好看的草稿,但終於還是草稿。

小孩子拿蠟筆水彩筆塗顏色,也有個定規。有的喜歡直筆長刷,有的喜歡細碎短刷。大人物畫畫也有類似玩意,是謂筆觸。比如,你盯著細看,梵谷的筆觸就是彎彎卷,德加的筆觸就是細密平行線。

19世紀法國首席浪漫主義獅子德拉克洛瓦,是第一個公開嚷嚷“我要把筆觸留給人看”的人。所以你看他的畫,雖然狂放不羈、蓬頭粗服,但大概能看出他做畫的來龍去脈;在他之前的古典畫家,筆觸大多都收拾得乾淨,乍一看,畫憑空生來,清靜細膩、毫不費力,草稿都不用打似的。

這就像,你去一家吃飯,主婦娉娉婷婷儀態萬方,端上一盤紅香濃辣毛血旺,你去廚房看時,一塵不染,你都懷疑這是仙女手藝、田螺姑娘了——光看畫,拉斐爾就是這樣的存在,驚為天人。但看他的草稿,就像是一個沒打掃過的廚房現場。你會恍然大悟:

噢,雖則說還是非普通人所能想像的天才,但他老人家畢竟是人,也像凡人一樣,要打草稿啊!

世界的各類傳說里,都很愛描述匪夷所思的天才。比如王勃寫《滕王閣序》是個現場秀,如何把都督閻公嚇得屁滾尿流。比如華格納只正經學過六個月作曲。比如雨果不到三十歲花半年寫了《巴黎聖母院》。凡天才們,必會得上天靈感庇佑。

古希臘詩人覺得,只要心誠,奧林匹斯山的神靈會特給他們面子,忽然送出“長翅膀的語言”,把觀念“送進人們的心間”——聽上去,有些像每逢期末考試到來時,中學生一起膜拜的“考神”一樣,答案不知道,硬塞給你了,筆端如流,源源不絕。中國的傳說里,大文人江淹,一度文采橫豎都溢止都止不住,後來做了個夢,被誰拿走了支筆,從此“江郎才盡”。

所以《儒林外史》里,胡屠戶罵范進,也說那些舉人,都是天上文曲星下凡。這裡面有種類似的價值觀:文思、靈感,都是上天賜予。施特勞斯說過,靈感到來的一瞬間,就是一個兩到四小節的樂思會忽然浮現,於是他高高興興,把這段樂思作為主題,衍生出許多曲子來……

總之,天才是天生的,天才的靈感,就像上天賜予的一見鍾情,“上帝說要有光於是有了光”一樣,照亮了世界。尼采就認為,天才的靈感,如取之不盡、噴瀉無窮的陽光。施特勞斯們就相信,像莫扎特這樣的天才,一輩子創作出的東西,讓個抄字員來抄都嫌累,只能說是才華無止盡。

但是,非天才們沒靈感時,怎么活呢?

作為音樂家和評論家的科普蘭先生,這么總結:

無論有沒有靈感,作曲家們每天都會“工作”,然後做出點什麼——他用的詞是“工作”而非“創作”。眾所周知,孟德爾頌可能是除了莫扎特和舒伯特外,最依靠天才靈感的作曲家。但他的工作態度,參考這個故事:當年孟德爾頌初見柏遼茲,道不同不相與謀,心情不好,寫信跟人訴苦說自己不舒服:“居然兩天沒能工作。”

覺得如何?

評分一下!

平均評分 0 / 5. 人數 0

未有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