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總經理向我諮詢:“楊教授,我剛成立了一個公司,現在十分缺人,尤其缺做管理的。很多朋友都勸我去別的公司挖人,你覺得這個建議可行嗎?”
“這要看你是想喝特效藥,還是慢性藥了。特效藥,見效快,可立馬解決疼痛,但無法根治病源;慢性藥,見效慢,但能徹底消除隱患。你看你選擇哪個?”
總經理頗感稀奇:“特效藥?指的是啥?慢性藥,指的又是啥?”“特效藥呢,就是誘人以利,慢性藥,則是誘人以夢。”我解釋。
總經理這次回答的挺乾脆:“喔,那我選擇服慢性藥。可怎樣才能誘人以夢呢?”
是啊,怎樣才能誘人入夢呢?生活中,經常會有一些企業家在琢磨這個問題,也做了好多無可奈何的嘗試。比如說,常見的招數就是用高薪引誘,可一旦別家出價更高,人才就會跳槽。但如果不用這招的話,實在是想不出啥好招。
西方有句諺語,上帝在為你關閉一扇門的同時,肯定會為你開啟一扇窗,這話用在此處,再也貼切不過。走不通“高薪門”,那咱不妨走一下“夢想窗”。
馬雲在醞釀成立阿里巴巴的時候,支持他開公司的就她老婆一個人。馬雲雖然很激情,但他也明白,倆人合夥搞個小餐館還行,開公司就有點調戲國家政策了,畢竟那時國家規定,公司最低也要五人起步。可怎樣才能讓他人加入阿里巴巴呢?
給錢?開玩笑,萬元戶能夠幾個人分啊;給官?別逗了,一個班上就倆人,榜眼和倒數第一有啥區別?求情?即使求來了信任,那能求來尊重嗎?這些招都不行,難道就這樣放棄夢想嗎?也許是夢想給了馬雲啟示,馬雲最終找到了有效的解決方式:給別人說夢,然後讓他們與你一起做夢,最後共同擁抱夢。
掌握了方法後,馬雲就開始不斷地拉人入夢。在夢想的引誘下,阿里巴巴十八羅漢漸漸成形。他們其中有的是在廣告公司上班,幻想去馬雲那裡拉生意,結果生意沒拉成,自己卻入伙了;有的是記者,結果在採訪馬雲後,立馬辭職入伙……這些人聚在一起,不為別的,只為“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們都甘願忍受著月薪五百,天天泡麵的生活。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馬雲最後也沒有辜負他們的信任,至今“十八羅漢”個個身價過億。
透過阿里巴巴的例子,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挖人不如誘人,誘人莫若誘夢。人因為夢想而偉大,當然也會因夢想而入魔,並不是所有的夢都是美好的,比如說像希特勒那樣的人,就是專門誘人作惡夢的。
所以啊,還要補一句:誘夢要誘得光明、誘得坦直、誘得堅定,誘得強烈。要不,跟你作夢的人也不會那么多,他們的夢也不會那么美。
最後,再總結一下主題:誘之以利不如誘之以夢,誘之以夢當誘之以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