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的學子,我們的學習方式由幾千年前“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演變成現在的“陪太子讀書”,不能不說其變化之大,畢竟它們代表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社會制度下的學子形象.但變了的結果呢?只不過是把一個個“范進”,變成了一個個高分低能,求理論而不求實際的“尖子生”罷了.如今我們不能不面對這樣一個現實:我們是為了應試而學習,為了滿足一個個強加在我們身上的數字,為了所謂的“光明前途”,“幸福生活”而在分數苦海里苦苦掙扎.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的教育是在扼殺著我們的自由,我們的學習自由.
在已經出過70多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劍橋大學裡,老師全憑學生自己去思考和動手.在這種一切靠自己、老師一般不會限制學生的研究興趣和方向的自由學風下,學生可自由地異想天開,去創作、研究.曾經,有一位劍橋的博士傾力證明,300多年前啟發牛頓的蘋果樹並未被風雨摧殘,仍在三一學院原地成長,生根發芽.研究論文甚至還發表在權威刊物上呢.“無用”的思考訓練產生的成果,成就了許多“有用”之才.很多諾貝爾獎的研究成果就在這樣的環境裡誕生.
似乎在中國人的理念里,往往只有對的存在,而忽視了錯誤的作用.在國外的一個大公司中,有一位年過五旬的應聘者是這樣評價自己的:“我雖然已經失去了青春,但我有30年的工作經驗,我曾在7間現已倒閉的公司工作過――雖談不上什麼了不起的本領,但我可以避免貴公司在經營上的許多錯誤.”結果他被聘用了.正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如果我們在小時候不經過一些社會上挫折的磨練,在未來哪能解決人生中大大小小的風雨起伏呢?
現在某某學生自殺、跳樓等行為已經屢見不鮮,難道人們就不知道是什麼在迫使一個又一個寶貴的青春去盲目愚蠢地尋求無意義的解脫嗎?
為什麼我們要在苦海里徘徊不前?為什麼我們要走別人畫給我們的路?為什麼我們不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明天?!
此刻,我仍有一個夢想,一個深深紮根於每一位學生的夢想.
我夢想有一天我們能覺得,原來學習是很美妙的事情,它能使我們有能力去滿足自己的所有的幻想;我們能覺得,學習不是在課堂上,而是時時刻刻,無處不在的貼近著我們的生活實際,無論休息、遊戲、工作……
我夢想有一天,兒童少年長大後,能真正擁有一份愉快的、散發著淡淡童趣的、令人回味的兒時記憶,而不是那遙不可及的分數和滿臉愁容的灰色童年.
讓不應當強加在我們身上的鎖鏈斷開,讓不應當苦惱的學習變得重新快樂,讓我們每一個學生都能享受充滿挑戰樂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