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是內向的人

如果你也是內向的人 1
0
(0)

文/滕佳

上大學的時候我漸漸發現與人交際非常累,我發現會傾聽的人很少,自我中心的人很多,常常一兩個小時之後就想回到宿舍。我喜歡一個人去上課,吃飯;這種單獨行動巨大的滿足感,背後是強烈的自我懷疑,感覺自己正在發展一個輕微反社會的孤獨的人格。

在ic第一堂課,我們大家做了一個叫myers & briggs的測試,測試的第一項是外向與內向的個人偏好。我們都有很多張面孔,這個測試是說每個人都有一種自然的偏好。

而內外向的分別,不是不愛說話和愛說話的分別,而是你偏好的能量汲取的方式——如果下班後你覺得很累,你放鬆的方式,是獨自泡個澡,還是和朋友出去喝一杯?內向的人從自身獲得能量,所以疲倦的時候喜歡獨處;外向的人從外界獲取能量,因而喜歡社交環境。

susan cain的書《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讓我從自我懷疑之中解脫出來。我們以往對內向和外向的理解,常常局限在了是否害羞,是否善於交往等等。我自己就是一個“受害者”.

從懂事之後我的表現有了很大的變化,從一個安靜的孩子,到初高中時“活潑”的女孩,到20歲後逐漸回歸的安靜性格。這背後有很複雜的外界原因和“peer presure”,以至於以前的朋友不會相信我在測試中,在內向這一項上是滿分,在照片中評論我“不應該是安靜的感覺”.

其實,內向的人也能侃侃而談,甚至是在很多人面前。內向的人的一些特點是:更偏好接受信息而不是傳送信息,偏好單獨消化和思考而不是在談話中發展思想,“認識的人”和“朋友”這兩個的人群界限比較鮮明——有幾個能夠分享一切的人而不是廣闊平均的交友圈。

真正了解和接受自己,把自己的生活路徑,往自己的自然偏好靠近,會讓一個人的生活輕鬆很多。這也是為什麼myers & briggs被頻繁運用到求職和工作環境中。

大學時,有人告訴我應該適合做公關這一行,也許是因為我看起來活潑開朗,容易交談。我當時懵懂地去了一家公關公司實習,我不喜歡我的工作,不是因為工作本身有什麼問題,而是對於內向的我來說,每一個電話都是一個大任務,每一次見人都是里程碑。

當然現在我懂得,公關恐怕是最不適合我的職業之一。如果結合其他的測試結果,我屬於inspector類型的人,適合有條理和邏輯思維的,大量的需要集中精力的單獨工作。

這解釋了為什麼中國的聯考制度這么適合我,為什麼理科這么適合我,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做需要創造力的和需要人脈的媒體業那么吃力。所以我找工作的時候,就儘量避免了我覺得自己無法勝任的工作。

最讓我受不了是社會對內向的人的刻板印象,和外向人總體的輕微的優越感。內向的人被想像成不善交際、不太會說話的,滿臉痘痘沒有伴侶的。

上班工作午休的時候,我喜歡一個人在餐廳坐在角落一邊吃飯一邊看書。我覺得這是我一天之中必要的充電休息時刻。很多外向的人似乎不理解這樣的行為,也偶爾有人善意的邀請我和一群同事外出聚餐。我感激他們話語中的好意,但是卻有一些反感他們對待“獨自一人”的人的同情。

在一次培訓中,在導師分析完這一系列性格特點之後,仍然有人以安慰的口吻告訴我:我覺得你很善於交談,不要太在意你其實是內向的。我的老媽也時時提醒我說“內向不好喔”.在求職路上公司聲稱尋找的是具有“善於交際,善於團隊合作,熱情積極”等等特徵的人,我絕對相信這樣的人是具有聘用價值的,而這些卻不是內向的人的強項。

我不覺得內向有任何的問題,內向的人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往往比我們想的要大。內向的人把很多事情和看法放在心裏面,譬如我會假設別人不太會對我的想法感興趣,除非我感到他人正強烈地想要詢問我的意見,或者我必須發言扞衛我的價值觀。

覺得如何?

評分一下!

平均評分 0 / 5. 人數 0

未有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