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父母,都會感受到來自父母那源源不盡的舔犢之情。無論你是否幼小或長大了,父母那毫無索取的慈愛,充滿著你的胸懷,寫滿了你的記憶。
可能這種感覺,總使我們感到,這一切再正常不過了,就像一年會有四季一樣正常而心安。
但是,當這一切慈愛已然不再,父母的關愛只能從夢中再現的時候,再難有對養育之恩的實際回報,所有的感恩之情只能通過語言和文字來表達時,那所有的歉意和愧疚就只能用一個詞來表述——空洞!
我就時常陷在這個空洞裡不能自拔,那種沒著沒落的空虛和心痛,像無孔不入的秋風,隨時都會刺痛自己的心情。
我的父母都是太行東麓山區人,五十年代家庭生活的拮据,迫使父親以十四歲幼小的年齡遠走他鄉,成為壩上牧場的牧馬人。只有高小文化的父親靠著自己的辛勞和毅力,成了牧場一名出色的獸醫師。母親和父親結婚後,也成為牧場獸醫中的一員。
我出生在河北的壩上牧場,童年的記憶里大都是美好的綠色,冬天的風雪儘管寒冷,可印象里都是童年的快樂。想起那時的生活,沒有現在孩子們那么多的吃穿用的品種,但是親情的溫馨卻絲毫也不遜色。
那時父母出診都是騎馬,是那種十分高大的紅馬。我最喜歡在路邊等待父親或母親的歸來。夕陽暖暖地擁著,和風夾著草原特有的清新和香氣,與我共同等待那一個幸福美妙的時刻。父親或母親總會把我掫到馬背上,讓我在那一顛一仰的晃動中感受那如同身後陽光一樣的親情和溫暖。
我十分留戀與父母同坐在炕桌上吃飯的時光。小小的四方炕桌,現在已經不太多見,放在炕的中間,常見的莜麵和土豆,總有母親特有的手法做出的獨特味道。窗外有時會飄雪,但身下的火炕暖暖的,身邊是濃濃的親情,記憶中的家,沒有一絲寒意,只有溫暖和滿足。
冀中平原的廣袤和富庶,太行山東麓故鄉的秀美和醇和,伴隨著少年的我,品嘗了親情的甘甜和富有。父母工作的調動,對我來說,也不僅僅是周圍玩伴的變化,隨著環境的變化和年齡的增長,對父母,對來自他們的溫暖和來自他們的付出,遍布了我記憶的每一個角落,像纏繞著大樹的無數藤蔓,無法理出清晰的脈絡。
我只記得油燈旁,那映在牆上的母親的剪影。夜半夢醒,那篤定有母親的身影在陪伴,幾乎無論春夏秋冬。母親或是為我做鞋,或是為我補衣,白天她要工作,晚上那玉米秸穿成的針線筐里就總有做不完的活計。油燈那黃黃的光,母親那蒼蒼的影,讓我溫暖,讓我安寧,讓我睡得更加香甜……
我還記得父親的辦公桌,那一摞摞的資料,一沓沓的處方。父親那濃濃的煙味兒和那密密的胡茬,還有背我回家的暖暖的體溫。
我十歲的時候做過一次手術,是在北京的協和醫院。父親住在二舅家,每天凌晨趕到醫院陪我,手術後醫生特許晝夜陪護,父親就天天坐在我的床邊,幾乎寸步不離。那時的經濟條件還很困難,住院的病人可以訂餐。但是父親一般捨不得吃,常常是從二舅家帶乾糧。到我出院的時候,父親聽人說朱古力好吃,特意給我買了一板,我吃了一小塊說苦,想讓父親吃,可父親僅僅掐了豆大的一塊,放在嘴裡抿了,皺著眉說:“太苦了,我吃不了。”輕輕地將它用錫紙包起,放在我手裡:“還是你吃了吧。”旁邊一位馬來西亞華僑小朋友笑我們,這么好吃的東西都不知道吃?我們沒有接腔,因為我和父親心裡都清楚,這東西確實好吃,只不過是太貴了。
到我上國中以後,我的思想和觀察問題的方法有了進步,父母的為人處事留給我的印象成了我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父母靠高明的醫術吸引了許許多多的農民朋友和喜歡這個行業的人,因此家裡常常是客人不斷。同事和上級來了,他們熱情接待;一身泥土的農民來了,他們照樣熱情。父親在世時,所有的處方分文不取。曾經有人勸他適當收取費用,他一笑:“我有工作,有工資,要那么多錢幹嘛!這樣我睡覺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