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前首富劉永好的財富人生

中國前首富劉永好的財富人生 1
0
(0)

“食品安全隱患、豬肉價格高居不下、雞蛋價格上漲……”報紙上連篇累牘的此類報導背後,中國農牧產業隱藏的深層次困境正露出冰山一角。作為中國最大的民營農業企業的掌門人,劉永好在今年的兩會提案中,建議政府重視解決工業和農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出台政策支持農業轉型。他以“騰農規劃”為題目,闡述應如何以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民,打造新型農業經濟體系。

劉永好是上世紀90年代名氣很大的中國首富,以豬飼料起家。此後,20多年開疆拓土,入股民生銀行,讓其一度在資本市場風生水起。涉足房地產、化工行業,更令其積累了充足的資本,而兄弟攜手創業、分家,新希望系企業發展壯大的故事一直被商界津津樂道。與其同時代創業的企業家,大多難以逃脫衰落的命運,但新希望持續、穩健的發展勢頭讓其在動盪的商業格局中屹立不倒。更難能可貴之處在於,雖然農業一度的利潤不敵其他商業板塊,但劉永好卻從未放棄。

劉永好將農業確立為新希望的支柱產業。如果將新希望比作一架飛機,那么農業就是機身,金融和地產則是機翼。在企業內部,他宣揚“反哺”理論——“農業有豐有欠,風險大、利潤低,應該用金融和地產的高收益支持農業”。目前,新希望有近7萬名員工從事農業,只有300名員工服務於地產業務。劉永好至今仍然保留著“下農村”的習慣。他衣著樸素,行事低調,坐在田間,蹲在地頭,走進豬圈,與農民拉家常,“我已經在這個行業30年了,喜歡這個行業”。

四川新津,美麗的西南小城,1951年,劉永好出生在這裡,兄弟中排行老四。艱難的生活並沒有壓垮他們求知的欲望和對理想孜孜不倦的追求。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四兄弟齊刷刷步入大學校門。1982年,他們開辦了育新良種場,養殖良種雞、鵪鶉,僅用五年時間,劉氏兄弟賺到了自己的第一個1,000萬。此後,他們將目光瞄準豬飼料,與國際對手正大正面廝殺。“哪裡有正大,哪裡就有希望”的擴張,奠定了新希望飼料主業的戰略布局。1995年,四兄弟劃江而治,劉永好旗下擁有21家公司,其中18家是飼料公司,繼續以飼料大王征戰大江南北。

單飛後的劉永好以南方希望作為傳統的飼料產業穩紮穩打,以上市的新希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進行多元化投資。短短几年間,他以兼併和收購國營飼料企業、自建新廠的雙箭齊發模式實現擴張。雖然飼料業的利潤在90年代後期越來越薄,但劉永好有更長遠的規劃。一方面,到海外建廠為國內飼料業的冬天找尋出路;另一方面,中國農業迄今沒有引爆爆發點,國外大規模畜牧業的生產方式是中國產業的未來所在,布局產業鏈打造規模化養殖大有可為。

後面的這個想法,盤桓在劉永好腦子裡已有十年之久。其優勢在於,養殖業使用土地少,通過技術和資金,可以實現集中工廠化、規模化,而國外育種、飼料、防疫、治病和市場銷售的產業鏈模式相當成熟。另一方面,作為中國最大的飼料企業,新希望在全國建立了不少示範廠、實驗場,有不少養殖專家,具備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的可行性。但是,困難也很明顯。以豬肉產業鏈為例,雖然農村(特別是四川)很多家庭都養豬,但基本以散養為主,企業養豬的成本涉及土地、豬舍、勞動力、飼料等,根本無法與散養成本相比較,當時很多政府資助的養殖場都因虧損不得不關門。

規模化養殖在中國行得通嗎?新的機會伴隨中國城市化的加速出現了。近年間,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遷移,直接導致農村散養戶急劇減少。農民工進城後提高了肉蛋奶的需求量,約4億農民從生產者變成了消費者,市場空間的增加改變了定價的機制——大中型養殖企業通過規模化養殖滿足市場需求。“城市化、消費結構的變化決定了吃糧食越來越少,肉蛋奶的需求不斷增加,而家禽以玉米、大豆為原料,在耕地紅線無法觸動的前提下,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實現規模化、高效率的養殖方式勢在必行。”劉永好說。在國家領導人出席的各種場合,他不止一次地就“誰來解決中國肉蛋奶”這個問題發表見解。

覺得如何?

評分一下!

平均評分 0 / 5. 人數 0

未有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