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家群體裡,寧高寧既不帥又不酷,也並非雄辯滔滔,但這個畢業於山東大學經濟專業後又到美國匹茲堡大學深造的山東漢子卻擁有眾多冬粉。兼具理性與率性、溫和與霸氣,寧高寧身上有種令人傾倒的獨特魅力。
初識寧高寧,是在十年前的山東同鄉會上。當時感到寧高寧的名字有點奇怪,讀完其名的效果就是“過嘴不忘”。
從變革華潤到空降中糧,再到不久前執掌蒙牛,寧高寧成為中國商界的典範,也頂上了“中國摩根”的光環,由此演繹了一段精彩的人生傳奇。
中國摩根
在北京,要忽略中糧的存在,實在是件困難的事:公車上是熱騰騰的五穀道場速食麵;捷運里的廣告燈箱裡閃耀著福臨門的食用油和各種大米;超市的貨架上最醒目的地方擺放著蒙牛液態奶、金帝朱古力、長城葡萄酒;便利店裡是林志玲代言的悅活飲料……
當然,它們都打著“中糧出品”的標誌,還有六個大字“產業鏈,好產品”,下面有行注釋:從地頭到餐桌。
“產業鏈,好產品”,這是中糧在每個自己的產品上向外界做出的承諾,也是寧高寧不遺餘力地推進中糧全產業鏈戰略的最終目的。作為一個普通消費者,期待著寧高寧的全產業鏈能給大眾帶來真正的放心產品;但對於生意人乃至整個商業社會,關心的卻是支撐起中糧全產業鏈戰略的寧式資本運作。
有人這樣評價寧高寧的全產業鏈戰略:“全產業鏈”其實就是早已過時的“縱向高度整合”模式的時尚表述,頂多適合一個全新產業初期,不能當做長期發展戰略。如同水桶原理,什麼都做,什麼都做不好;又如同品牌定位,什麼都是,什麼都不是。真正的“全產業鏈”不在於擁有,而在於影響。中糧的“產業鏈,好產品”,只能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說說可以,卻不能迷戀。
對於這樣的評價,寧高寧並不生氣。在他看來,這樣評價中糧全產業鏈的人,只是看到了中糧和自己大手筆收購的表象,而沒有真正明白這一系列資本運作背後的真實目的。
寧高寧在華潤集團的十幾年裡,“收購”這個詞就和他如影隨形,也就免不了外人簡單地將中糧的一系列資本運作和全產業鏈劃上等號。
2001年,在寧高寧的操持下,華潤的整合進展得如火如荼,在地產、啤酒、零售、紡織、電廠、製藥、建材多個領域跑馬圈地。寧高寧的舉動如同一個多世紀前橫掃美國金融與實業界的約翰·皮爾龐特·摩根。自此後,“摩根”成了外界評價他的標籤,即使他來到中糧後的一系列動作:重組新疆屯河,重組中土畜,重組中谷,招納華潤酒精,收購深寶恆,控股豐原生化,接盤五穀道場,入股蒙牛,均被貼上了“摩根”的標籤。
不過在寧高寧掌舵中糧後的第五個年頭裡,他終於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中糧的全產業鏈不是“加法”,實際是“減法”;併購不是橫向戰略,而是縱向戰略,目的是加強板塊協同性。這一年,是2020年。也是在這一年,寧高寧找到了“全產業鏈”這根“竹籤”,通過資本運作,將整箇中糧像糖葫蘆一樣穿了起來。
加盟華潤
寧高寧是山東濱州人,父母均是醫生。在高中畢業那年,他做出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選擇。17歲的他回響號召下鄉插隊,哪知這段知青歲月剛剛展開,第二年就戛然而止。寧高寧再次選擇自己的人生——報名參軍。由於天生精於數據,面對複雜的大炮射程與精準度公式不會手足無措,1976年,寧高寧成為某炮兵連的一名新兵。1978年,部隊里說可以報考大學,喜愛讀書的寧高寧又一次“我的人生我做主”,而這一次選擇則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
寧高寧在當年的聯考中報考了山東大學中文系,但由於人數招滿,他被陰差陽錯地調到了經濟系。剛開始他不死心,找學校請求換專業未果,他無奈決定在經濟系先試學一年,沒想到一年之後,寧高寧竟然愛上了這個專業。1983年,寧高寧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或許是那個“想到更遠的地方去看看”的聲音仍在心頭盤繞,大學畢業那年,當聽說有出國留學機會的時候,寧高寧又一次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