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大赫
當我們打開燙金的大學錄取通知書,仿佛是打開了人生嶄新的一頁。從此,我們把生命中最美好的四年都安置在了大學的校園裡,我們把青春最壯麗的詩篇都刻畫在歲月的軌跡上。
大學的時光總是抵擋不住光陰的飛逝。將要走到學生時代的盡頭時我們會想,大學四年究竟是怎么讀的。四年里,似乎我們曾經歷過心潮澎湃的日子,也曾有過無助落寞的時刻。或許,你會有學習上收穫的喜悅,會有課餘活動中參與的欣慰……大學四年,如果把它比作一篇小說,那么對於大學這個群體而言,它的關鍵字可能會是:學習、活動、愛情。
一、關於對知識的學習
大學是培養高等優秀人才的搖籃,是創造新知識、新思想和新技術的淨土,是開發智力、引領創新、拓展思維的殿堂。大學生通過對科學知識的學習、探索能力的提升和文化思想的交流,發展友誼和人際關係,培養思想的獨立性,形成對社會發展和多元文化的分析力、鑑賞力和判斷力,成為未來的領軍人才。
儘管最終四年後我們畢業的去向不盡相同:有些同學就直接參加工作走向社會,而有些同學可能選擇繼續深造最終從事科學研究。無論我們在畢業的那一刻選擇的是哪一個方向,它都不會是我們這一輩子唯一和最後的方向。我們依然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給自己充電以適應以後生活的變更。我們要把大學作為人生的新起點,既要明確自身學習目的,又要掌握得當的學習模式,還要培養高效的學習方法。
一方面,掌握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大學裡的專業知識是一個人一生中掌握的最起碼的技能,是伴隨著一輩子的技術能力。不管我們的專業怎么樣,也不論它是冷門還是熱門。存在即合理,每個專業都有它存在的價值。一定不要抱怨你的專業如何,也不要對專業的設定妄加評論什麼。這個社會行行出狀元,即使是所謂的最冷門的專業,如果你成為了這個領域裡的技術高超的人,你的人生也會一樣輝煌,你的理想和抱負照樣可以實現。
另一方面,多讀有思想深度的書籍。我大一的時候看過一本書叫做《讀大學應該讀什麼》。裡面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中國大學生的非功利使命感迅速消退,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就業被放在大學生活最重要的位置,對於哲、歷史、社會等問題的思索變得越來越無足輕重,淺薄粗俗的東西開始在大學大行其道,一批批思想侏儒從大學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當代大學生功利性在逐漸增強,而對知識卻越發淡漠。在人際關係複雜的社會中,有知識並不等於不愚昧。這個價值多元化的時代,任何一個人都有權力選擇膚淺或者深刻。如果群體的集體性被沒在了膚淺、浮躁和低級趣味,那誰來更深刻、更宏偉地思考問題。如果這樣,優秀的人應該用自己的思想深度與別人區分開來。
二、關於學生組織里的活動
有人說,大學時期加入學生組織,不過是要為未來進入社會預備一些交往經驗而已。誠然,大學期間擔任學生組織工作,確實可以為未來的社會工作提供一些經驗。所以,擔任學生組織工作,是要通過組織擔當、置身其中而從中受益。
幾乎每個大學都擁有不計其數的學生組織和社團組織。在我所在的大學裡,有若干個學生機構,上百個社團組織。每個組織都會承辦各類規模大小不一的主題活動。不同的人對待學生組織有著不同的觀點,有的批判,有的讚揚……本人也從大學的校學生會中工作過三年,從一名部門幹事成長為學生會中的骨幹。其實在我看來,在大學校園裡參與學生組織,怎樣做好學生幹部,完全取決於自身的價值取向。
首先,參與學生組織可以鍛鍊自身的溝通協調能力。學生組織承辦的每一次活動都不是某個主席團成員或是某個部長一個人在戰鬥,而是承辦部門的所有成員齊心協力地組織、協調的結果。作為學生組織中的一員,如何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怎樣與人積極溝通協調,將自身能力和素質轉化成為對組織活動積極有力的因素是學生幹部實現自身價值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