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4年,自我教育的逐夢之旅

大學4年,自我教育的逐夢之旅 1
0
(0)

每年九月,帶著對未來美好憧憬的大一新生,都會跨入夢想中的象牙塔。或許,你們第一次離開父母,第一次獨立生活,第一次支配自由……不過,也不要忘記:這四年,可能是你們踏上工作崗位前可以“肆意揮霍”的最後四年。因此,如何充分享受這四年,精彩規劃這四年,是擺在你們面前的一道問答題。我給它的答案就是“我的四年我作主!”

學習:不僅僅是那兩個星期

也許,你會認為大學裡的老師平日只會照本宣科,作為學生也都疲於應付,因而平日聽課與否都無大礙,只要考試及格即可。有同學竟總結出應付門道:一個學期滿打滿算四個月,真正留給考試的就集中在最後的兩個星期。所以,做兩個星期的“拚命三郎”,劃劃重點,背背筆記,攢攢論文也就大功告成了。其他三個多月的時間,都是學習之外的“歡樂假期”。其實,這是個巨大的誤區。

大學四年,畢竟是接受正規系統教育的四年,所以還是要以學習為主。有同學可能抱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大學的專業並不是自己的最愛,沒有興趣哪來投入?而我要說,我們在“選我所愛”的同時,也要學會“愛我所選”。能按照興趣選擇專業是幸運的,但並不代表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就憤懣懈怠,以致於肆意揮霍大學光陰。要知道,興趣是可以逐漸培養起來的。

至於如何學習,很多同學都走入一個消極的誤區:他們疲於應付老師,學得被動、教條、無奈。實際上,學習是自己的事,我們應該變被動為主動,學得積極、靈活、放鬆。其實,《禮記。中庸》已經給了我們答案:“博學之,審問之,慎問之,明辨之,篤行之。”也就是要廣博地學習,詳細地詢問,謹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切實地履行。當然,除此之外,多數大學生還忽略了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預習。

在大學裡,每堂課的信息量都是超大的,涵蓋課本上十幾頁甚至幾十頁的內容。如果在課前做好預習,就可以更好地消化吸收課堂的精髓。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對所學專業的興趣,還能提出具體的問題跟老師請教。要知道,大學裡的老師願意聆聽,願意給大家啟發,與你們探討。能把學生教到不斷提出新問題才是老師最大的成功和欣慰。

英語:任何專業的必修課

無論你大學讀的是什麼專業,無論畢業後你選擇就業還是出國留學,英語作為交流的工具都是一門必不可少的技能。對於廣大中國學生而言,聽、說能力普遍弱於讀、寫能力。要克服這個問題,我建議將input和output結合起來,也就是把“輸入”和“輸出”相結合。

“輸入”指平日注意積累語言素材,多看原版電影,多聽英文廣播,有意識地給自己營造出一種國外的語言環境,強迫自己用耳朵接受英語。這樣就能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培養語感,糾正發音,以至厚積薄發。“輸出”是指大膽開口講英文,養成勤做presentation的習慣,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還需要注意的是,在“輸入”的時候要有身臨其境的融入感。比如,在學習這些視頻時,要時刻把握在“看”中“聽”,在“聽”中“說”,在“說”中“學”的原則。因為只有如此,聽說能力才可以相輔相成,全面升級。

親情、友情和愛情都不能少

跨入大學,很多同學都不得不離開自己的父母和兒時的玩伴,此刻也更能體會到親情的可貴。建議大家常跟父母打個電話,報個平安,匯報下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分享下校園裡的趣事和見聞,親情在此時會變得更濃、更醇。

同時,大學意味著集體生活的開始,而集體意味著我們可以獲得更多的友情。愛迪生說過:“友誼能增進快樂,減輕痛苦,因為它能倍增我們的喜悅,分擔我們的煩憂。”大學生活若是沒了友情,就好似缺乏了人生路的傾聽者,勢必會變得孤獨而乏味。試想,從大一的青澀和懵懂到大四的成熟和穩重是個怎樣的蛻變過程,你身邊的同學無疑是你成長的見證者和相隨者。可以說在大學結下的同學情誼彌足珍貴,甚至可以貫穿人的一生。

覺得如何?

評分一下!

平均評分 0 / 5. 人數 0

未有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