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儘早懂得的16個道理

應儘早懂得的16個道理 1
0
(0)

本人現年二十八,不怎么回憶過去,更不覺有什麼憾事。

但有時仍恨不能早點懂得這些年所體悟出的道理,在學校課堂上能學到如何自我提升就好了。可能還真有這類課程吧。

本文中的一些道理可能某位老師也曾在課上講過,可惜,不是讓我拋在腦後就是自己正巧溜號去了。

其實,有的道理我當初很難領會,有的對我而言又太不切實際,根本消化不了。

不過我仍認為,如果學校能在那些大塊的德語課中拿出幾個小時,開課教授自我提高的話,會是個很不錯的想法,中學裡可能每周只需一小時。這樣不僅對學生大有裨益,對整個社會也是有好處的。

下面的16個道理,我希望當初能在學校里學到,或者自己能夠早些懂得:

1、二八定律

掌握這條法則就能夠合理最佳化地利用時間。二八定律簡言之,就是80%的收穫源於20%的付出。

所以,你所做的很可能不像你認為的那么重要,很多事稍微用一點時間就夠了。如果你能做到這點,就能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有意義的事情上,這些才具有真正的價值,能賦予你幸福感與成就感。

2、帕金森定律

你的做事速度可以比你想像的更快。帕金森定律表述的是:為完成某件事預定的時間越長,所需的時間就越長,讓人覺得難度也在增加。打個比方,你告誡自己要在一周內找到解決某事,可這件事到時就變得越來越複雜,結果讓你花去了越來越多的時間。

故此我們應集中精力去解決問題。如果完成目的只需一小時,就不要用一天時間,如果只需一天,就不要用一周時間,以此強迫自己專注於行動。

這樣的效果或許不如用一周時間的效果那么理想,但是前文告訴我們,80%的收穫源於20%的付出。由於事情得以簡化,或許最終結果還能更理想。運用帕金森定律不僅可以提高辦事效率,加強專注度,還能節省時間以便解決當務之急,而不會讓事情堆在腦後,讓人焦慮。

3、批量做事

日常瑣事易讓人拖拖拉拉,產生煩躁。有一記妙招,就是迅速批量地做事,也就是說把這些事情一起做完。由於壓縮了準備時間,所以這樣就比一件件分開做來得更快,而且可以使人更投入。

平日裡可在一小時內一起完成的事,舉例:清理書桌、回郵件、刷碗、打上三個電話、列好明天的購物清單。

4、先付出,再索取,切莫顛倒。

這個道理有一點悖離人的直覺,人們總覺得別人應該先給予,然後自己再回饋。問題在於有太多的人都是這么想的,而且這種好事很難發生。

金錢、感情、友善、機遇這些你所享有的東西,索取的越多,要付出的便越多。時間流轉,你的付出必有所獲。未經付出便可索取看似美妙,實則是不可能的。

5、以積極主動為榮,以消極怠惰為恥。

這條與上一條有關。被動消極,難成一事,原地不動,指望別人,倒是也會有人去做,不過到那時大把的時間已經浪費掉了。

更有效的好方法是讓自己主動起來,第一個做出行動。這樣不僅免去了無謂的等待,還能使人心情愉悅,因為你會發覺生活是把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受外在力量的控制。

6、失敗同樣寶貴

人在年少時,願意不斷去嘗試,也不斷地遭到挫敗,才終有所獲。可隨著年紀的增長,比方說,你在學校里學到了怎樣才能不犯錯,然後就不那么願意嘗試新事物了。

這會讓原本積極主動的人變得消極怠惰,不敢當先。我想說,如果你真的去嘗試瞭然後失敗了,又能怎樣?周圍人會嘲笑是嗎?

可能真的有人會嘲笑你。不過真當你體驗到了,就會發現那根本不是世界末日。何況別人哪會那么在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困擾,都要過自己的生活。

面對過失和挫敗不低頭不放棄,堅持不懈,才是成功之道。

我們小時候剛開始學腳踏車時,可能會一次次跌倒,摔破了膝蓋,還會抹眼淚。不過我們都會站起來擦乾眼淚,重新再騎,最終才學會了騎腳踏車。如果我們能找回5歲時的自己,以那時的方式,而不像成人一樣,嘗試了幾次或者失敗過幾次就放棄,那么我們多半可以經歷很多有意思的事,有很多寶貴的經驗,我們也能更成功。

覺得如何?

評分一下!

平均評分 0 / 5. 人數 0

未有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