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池塘》觀後感

《金色池塘》觀後感 1
0
(0)

獲奧斯卡金像獎的美國電影《金色池塘》,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要領略它的獨到之處,需要把目光從單純的情節上移開,而注意在畫面的美中去尋求畫面之外的不盡之言、不盡之意。同時,這種美又不是輕飄、空洞的,它有充實的思考作為它豐厚的底蘊。可以說《金色池塘》的每一個鏡頭都是一幅美妙的畫,而各幅畫的組合關係中又都有深沉、濃縮的詩的思考。這種思考不是單一的,它是一個複合的主題。­

首先,我們可以發現影片的第一個層次,表現的是三代人之間由隔膜到理解的過程。諾曼、切爾西和比利分別代表著三代人,他們都非常渴望得到另一輩人的理解,都在苦苦尋求找著通往對方心靈的橋樑,然而卻總是失敗。因為正象切爾西那樣,她一方面在尋求這種理解,可是另一方面又總是不願走進她的父親,“我怕他”,因此,她又無形中把自己的內心向諾曼封閉起來。她只是抱怨別人不走進她的心,不去理解她;可是她又去理解別人了嗎?後來,當她逐漸意識到了這一點,她便主動向老人走去。他們並沒說多少話,可是在大自然中他們的心慢慢走近了、理解了。導演這時僅僅通過一個無言的對視就把這種微妙的感情變化傳達給觀眾。

我認為影片表現的最動人的是諾曼老人和小比利的關係。一開始小比利討厭這個老人,在他眼裡這個老人是嘮叨的,不可能帶給他什麼樂趣。但是在與老人相處的一個月中,他們一塊釣魚,一同領略了金色池塘醉心的美,也一同經受了觸礁的考驗。正是在這無數的生活瑣事中,他們找到了共同的東西。金色池塘使他們從身影的相聯開始,完成了精神的溝通。影片的每一點思考,每一絲情感都交融在大自然的美中,達到了“此處無聲勝有聲”的總體藝術效果。由此,我們感受到了一種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美,而影片的成功之一也正在於它把這種抽象的美寄托在大自然中,化成了一種可以感知的東西。­

影片不僅僅停留於此,它還進一步表現人類面對死亡的態度。雖然整部電影極力地展示自然生機勃勃的美,表現幾個人物在湖上的種種樂趣,可是我們仍不免會感到一種憂鬱和沉重。諾曼夫婦竭力與死神抗爭,隨時想證實自己還有力量,埃爾塞在諾曼心絞痛復發時說:她總看見死神掛在他的唇邊,它是冰冷的,但“我並不害怕”。然而,歲月又總有一天要把死神帶到這兩位老人面前。他們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卻又不放棄抗爭的勇氣。在這樣一種極度的矛盾中,影片既帶給了我們力量,又不免帶來一股隱約的沉重感。實際上,在死亡面前,害怕、沉重的心理是正常的,但只要不被壓垮,還能抗爭,就不失為一個強者。­

由此又引出了影片主題的第三個層次,對自己能力的自證。我們可以發現諾曼老人和小比利在經歷了許多波折,甚志差點觸礁喪身後,終於捕捉到了“懷特”大魚,可是他們又把它放了,他們依然很高興。他們的目的並不在於享受口腹之樂,而在於證明自己的能力。切爾西在做“背空翻”以後也說:“雖然我做的還不好,但我確實做了!”在他們的這些行動中,體現著人類一種共同的生存表現欲和征服力。­

那么,這三個層次是怎樣複合起來的呢?是通過“金色池塘”。三代人在以金色池塘為象徵的大自然中發現了人類的共同本性,找到了互相溝通的渠道:老一代人從金色池塘的自然風光中汲取了力量、安慰和生活的信心;他們又都在與大自然的生存關係中,證實了自己的力量。金色池塘是他們力量的源泉、理解的紐帶、生活的見證。­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影片正是這樣巧妙得把多重的主題灌注到自然的美之中,仿佛沒有多言,但確乎有著“真意”。

每個細節都透著燦爛的陽光,清純而執著,浪漫又詩意,溫情而永恆!

當年華已逝,彼此攜手歷經滄海桑田的人生,最後深情對望,原來你仍是初見時的模樣!

因為愛著,所以理解,又因為深愛,所以悲憫!

覺得如何?

評分一下!

平均評分 0 / 5. 人數 0

未有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