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簡介:法罕、拉加和蘭徹是同寢的大學同學,他們都在印度的著名學府帝國工業大學就讀。法罕其實並不想學工業設計,他想成為一名野外攝影師;拉加的家庭十分貧困,他的家人希望萊吉畢業後能找個好工作以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而蘭徹的身世一直是一個謎。這個謎要到他們畢業十年之後才能揭曉。
大學裡的生活總是和學習、考試、愛情相伴。蘭徹成績很好,總是名列前茅,而且他對機械有一種異乎尋常的熱愛和天賦。而另外兩個室友法罕和拉加則沒有這么好的腦子,雖然學習很努力,但他們總是倒數的學生。法罕每天惦記著攝影,拉加每天畏首畏尾,早晚都要求神告佛以期自己考試通過。除了成績出眾之外,蘭徹還是一個喜歡開導別人的人,他似乎是先知、又似乎是上天派來的神明,每每當他人在無助、錯誤或者是生活即將步入歧途的時候,他總是會恰當地出現,恰當地給予指點。因為他的這種高強的“本領”,他得罪了學校的主任、整蠱了只會死記硬背的同學、而且還得到了自己的愛情。
畢業前夕,主任把象徵著榮譽的“太空筆”送給了蘭徹,並告訴蘭徹,他是一個天賦異稟的學生。畢業的時候,法罕得到了一個匈牙利攝影師的工作邀請,拉加得到了公司的聘用,而蘭徹則一聲不響地離開了學校。他去了哪裡,沒有人知道。
十年之後,當年被蘭徹整蠱的背書機器找了回來,他要帶著拉加和法罕找到蘭徹。在他被整蠱的那個夜晚,他和蘭徹打了一個賭,要在十年之 後的今天一比“事業的成功”。如今他拿著高薪、開著沃爾沃,自詡為“成功人士”。於是他便帶著“兩個白痴”按照一個模糊的地址便走上了尋找蘭徹的旅程。也許這更像是一次朝聖之旅。
旅途漸次展開,他們也在屢屢回憶著大學生活的點點滴滴。而蘭徹那離奇的身世和經歷也將一點一點被揭露開來。結果總是出乎意料的,在一個碩大的學校里,在笑眯眯的蘭喬面前,那個“成功人士”也不得不低下了自己高傲的腦袋。而當年和蘭徹一墜愛河的姑娘最終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
《三傻大鬧寶萊塢》精彩影評(1):
我最喜歡的一位單口相聲表演者叫russell peters,他是加拿大第二代印度移民,專長於種族笑話,又善模仿各種族裔的口音,不管是中國人、印度人還是義大利人,他都能找到突出特色予以模仿誇張,在逗得觀眾哈哈大笑之餘留下悠遠回味,一邊佩服他觀察細緻入微,一邊咂摸各個種族的痼疾毛病。rusell peters曾經對印度電影做過誇張總結,幾個主要點跟我印象中的傳統印度歌舞片還真是嚴絲合縫,什麼窮小子愛上富家女啊,衝破種姓屏障私奔之類的。其中最搞笑的一點是他說印度片子一定要有歌舞,而且不管什麼劇情,一定會突然到達一片鳥不生蛋的曠野,中間一棵孤樹,女主角藏於樹後,隨著音樂的節拍從樹左側突然探出頭來,唱一句,縮回去,再從右探頭,反覆幾次,手則作蓮花指翹於頦下,眼珠左顧右盼,迷得追隨她前來的男主角神魂顛倒。
所以,我也是帶著這樣的期盼來觀賞印度電影《三個傻瓜》的。這個大體改編於印度暢銷書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處女作小說《五點人》(five point someone)的故事果然爆笑,名字里“三傻瓜”所言非虛——在每學期42場考試、成績排名張榜公布、競爭激烈乃至自殺率高居不下的“皇家工程學院”中,竟然出現了個周星馳般不按牌理出牌的問題學生蘭喬(rancho),他頂撞老師,質疑傳統,完全不把成績當回事,古板校長“病毒”當然要罵蘭喬和兩個追隨他的室友,法蘭(farhran)與拉杜(raju)是大傻瓜了。
這個特立獨行的蘭喬有個口頭語叫“一切都好”(aal izz well),影片中一段恰到好處的歌舞充分詮釋了這種樂天派心態的關鍵——就算不能解決問題,至少可以平復心緒,打敗恐懼,增加直面問題的勇氣。我非常佩服導演拉庫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在這段歌舞前後的調度安排,每段超現實的舞蹈暫告一段落後鏡頭都切回故事進程,輕鬆推進情節發展;整個狂歡結束後再突如其來一個巨大的對比,讓觀眾的情緒從輕鬆愜意的雲端直墜沮喪遺憾的谷底,既增加了劇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給本來輕飄飄的“一切都好”加入了對比及深度。寶萊塢的敘事技巧實非虛名。
比起通常的好萊塢喜劇片,《三個傻瓜》幾乎長出一倍,小包袱小笑料層出不窮,種種小片段事無巨細,但卻並不考驗觀眾的耐心。我覺得這跟情節安排的前後呼應及影片整體所維繫的“嚴肅的調侃”基調分不開關係。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在介紹拉杜的家庭環境時,畫外音一邊自嘲地說“就像五十年代黑白電影的翻版,狹小昏暗的房間,癱瘓的父親,咳嗽的母親,尚未成婚的姐姐”,一邊自動將畫面飽和度調低,故意弄成黑白老電影的粗糙顆粒質感。以後只要一演到拉杜的家,電影就自動彩色轉黑白。而不管是“一切都好”,還是“病毒電力轉換器”,只要前面有所鋪墊,後面的橋段就必然用到,包括蘭喬所臆想的“騎摩托新娘”,工整得近乎精緻。
但我覺得影片最值得嘉獎的還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沒有那些調侃與歌舞,剩餘的便只有乾巴巴的勵志。自嘲也使得影片脫離了現實主義的調子,不會變成義正言辭的空洞鼓譟,要不然,這個純理想主義的空談還真難於自圓其說。人人都知道蘭喬說得極對,卻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現實生活中將處處碰壁。理想面對現實為什麼總是撞得粉碎?這可不是簡單歸類為缺乏激情或充滿恐懼便能解釋一切的,更多的時候,再高歌“一切都好”也只不過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痹。長輩的期許、同儕的壓力、生存的必須、機會的稀缺,天賦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義證明特立獨行者們的悲慘命運;而死記硬背的模範學生“消音器”才是大眾意義上的成功典範。這個“典範”也許毫無人格魅力,缺乏創新精神,充其量只能當個打工皇帝;但在一個貧富分化嚴峻,大部分人尚在為溫飽奮鬥的第三世界國家裡,不先孕育出適合理想成長的土壤就空談理想的實現是多么幼稚啊,那根本就是一條不成功即成仁的血路!要超越生存阻礙,披荊斬棘義無反顧地追求理想當然可歌可泣,但這其中必須跨越的灰色地帶可比電影一筆帶過十年的笑談殘酷得多,不一定白骨涔涔,可至少也血淚斑斑。已經浪漫化了的好萊塢影片《當幸福來敲門》(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都還得展示主人公帶著年幼的孩子無家可歸,經過睡廁所、吃救濟的低谷才能抓住機遇,終於奔向成功;《三個傻瓜》將一個獨行者的奮鬥艱辛乾脆忽略,重點完全放在理想主義的理論之上,沒有調侃,不搞自嘲肯定行不通。
儘管電影終究是一場理想主義的美夢,但它依然觸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會問題,包括印度的高自殺率、人才流失、學校死記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會分工的單一和就業選擇的匱乏。印度所面對的這些社會問題和中國頗有交集,這也是為什麼我這個也曾深切體會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升學壓力的中國觀眾會頗感共鳴。影片將近結尾還有一處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對蘭喬深惡痛絕的校長“病毒”在暴雨積水中語重心長地勸戒他“你不可能總是對的”。儘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現實主義的方向,但起碼,這一點懇切的誠實頗為難得。
特立獨行的蘭喬是個只能生活在電影裡的虛擬人物,但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義的勇氣與執著依然令人敬畏。他就是葉芝在《當你老了》中所全心熱愛的“朝聖者的靈魂”。我願意看到他成名成家,終於抱得美人歸,哪怕這一切真的只能是夢。
《三傻大鬧寶萊塢》精彩影評(2):
all is well!
口音很重的英語,聽久了,卻能給人會心的微笑。
當我們的導演都在鋪張大場面,玩特技的時候,看看印度,這個一度,甚至現在,都被我們嘲笑的國家,這個落後,貧窮,擁擠的國家,生產出了怎樣的藝術,生產出了怎樣的激動人心的作品。
讓我們看看這部電影頌揚了什麼吧,樂觀,努力,積極,熱愛自己所學的,追求自己的夢想,利用一切去排除困難;再讓我們看看這部電影諷刺了什麼,呆板,一成不變,應試教育,追逐名利,濫用職權。
為什麼我會感觸這么深呢,因為我們的國家,我們親愛的祖國,就像是這部電影裡,就是這樣,就是這個熊樣,而且,我還看不到改觀,看不到像這部電影結局那樣的改觀。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部電影也許已經不是一部電影了,而成為了一種宗教。
那么,反過來看,我們來談談印度,他們窮不窮?窮。他們落後不落後?落後。但是,他們擁有希望,始終在變好,他們敢於展示自己的缺陷,認識它,然後才能克服它。然而我們呢,活在我們經濟高速發展的迷夢裡,然而這一切都是以污染環境,泯滅人性為代價。活在我們天朝上國的優越感里,妄想著我們稱霸世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每一個人,偽裝自己,欺騙別人,追名逐利,並引以為榮,我們的民族的靈魂去了哪裡?我們祖國的博大精神的文化又去了哪裡?
弘揚一種正氣,也許並不需要板著臉,擺著高姿態,去教育別人。弘揚一種正氣,也許只需要將這樣一個故事:兩個朋友為了一個朋友去偷試卷,拿回來的時候,那個朋友說:“有的人先教會你正直,然後卻用另外一種方式幫你,我不能作弊,我要憑藉我自己的力量,那樣,我失敗了,也無所謂。”然後,三個人會心的微笑。也許,你會說他傻,片名不就叫三個傻瓜嘛,但是,聰明人,我告訴你,我實在是對你恭維不起來。
看看我們的國家都在做什麼,地溝油,假雞蛋,毒奶粉,我們考慮的不是通過努力爭取提高自己來超越別人,來獲取利益,而是通過不擇手段來壓低價格,牟取暴利。想想吧,這些東西,都在毒害誰?毒害我們自己,毒害我們自己的民族,毒害我們自己的同胞。然而不僅僅如此,我們還在毒害我們自己的精神,我們自己的靈魂,讓它臣服於利慾薰心,讓它對這一切開始習慣,開始麻木,開始認為理所當然,漸漸的,也許就沒有人來問個為什麼了。
我想當一個傻瓜,我想想這部電影裡的那三個人一樣,做一個傻瓜。但是,看看我祖國虛偽的面貌,我不得不說,我扭轉不了它,我只能適應它,然而我又不想這樣,所以我也許只能鬱鬱寡歡,做一個有良知,但是又不斷違背自己良知的偽君子,一直折磨自己,直到死亡。
我要給這部電影滿分,為什麼,不是因為它沒有缺點。而是因為它又讓我有了做夢的機會,又讓我覺得這個世界很美好,一切都可以改變,並且是變好。
這部電影在談教育,也在談人生,也在談社會。我們就是身處這樣的教育,理想缺失,我們已經沒有了理想,我們每天都聽著別人說:現實點吧,現實點吧,也沒有去想想這個現實,它到底合不合理,它到底對不對。我們就身處這樣的人生,害怕失敗,害怕面對,害怕追逐夢想,被一切的一切所牽絆,無法成長,無法成熟。我們就身處這樣的社會,比你強大的人說做你就做你,沒有商量,強者壓迫弱者,弱者向更弱者揮舞屠刀。
我並不是想揚善除惡,但是起碼,這兩者應該讓我感到平衡。偶爾,我也能夠做做夢,而不至於被人唾棄,被社會淘汰。也許應該讓我看到善,也讓我看到惡,不然,我會善惡不分。
我所納悶的一點是,為什麼我們也有同樣的問題,卻沒有誕生出同樣的作品??為什麼呢?有關部門,你來告訴我。
是啊,你們肯定把我看成了抱怨社會的落魄學生。恰恰相反,我雖然不是什麼大企業家,大富豪,但是我也是高材生,我也在努力奮鬥,某種意義上講,我正在走向成功,所以,我沒有抱怨的理由,那我為什麼要抱怨。因為,長此以往,國將不國,我們看到魯迅先生的話越來越演變為現實,作為深愛著祖國的公民,我要抱怨,我要不滿,不然,這國家就像是要沉入到無盡的黑暗裡,這國家是要付出沉痛的代價的,這個國家的人民是要遭殃的。
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真情,什麼是朋友,什麼是愛情,什麼是人生的道理,什麼是為了自己熱愛的事業去奮鬥。“考試有很多,老爸卻只有一個,只要你在,我們就在。”這樣的話,怎能不為之感動。“他就要去你的姐姐了,而且不要嫁妝,他只是愛她。”儘管只是謊言,但是,這樣的話,怎能不為之感動。“在他眼裡,世界只是一個標價簽,他跟你結婚,是因為你有利用價值,而不是因為愛。”這樣的話,即使是奪人所愛,也不能不為之感動。
然而每天做夢就夠了嗎?不夠,遠遠不夠,也有奮鬥,也有努力。永遠做一個努力的人,去追求卓越。這樣才能夠在因為大雨交通不便的時候,利用一切資源來拯救一個孕婦和她的孩子,才能夠改變人的一切。孩子生下來了,沒有哭聲,一句“all is well”竟然把他喚回來,我承認,也許這有點假了,也許有點過於皆大歡喜了,也許有點不符合一些現實論者,不符合一些悲劇控的審美了,但是,讓我們見到美好的結果,始終懷抱夢想,難道有錯嗎?非得把孩子弄死,然後拍拍我的肩膀,才能說:“這就是現實,年輕人。”裝什麼深沉呢,為了裝深沉去扼殺一個生命,我看你們才該醒醒。
也許有人會說,只是個電影,別激動過頭了。是啊,我也不想激動過頭,但是,你來告訴我,我為什麼就他媽的就看著印度阿三的電影激動過頭了呢?
落後不要緊,這個世界不公平也不要緊。至少,要給我正直的機會。要給我做好的機會,而不是齷齪的機會。
這部電影,讓我看到了批判,批判,萊辛告訴我們說知識分子的一個使命就是批判,然後我又想起了明朝的那些捨身的言官。
這部電影,也讓我看到了美好,讓我感覺我的祖國也能夠變好,也能夠面對自己的醜惡,去努力進步,而這一切,都掌握在我們的手中,這一點讓我無比欣慰。
當你垂首泥濘的時候,不妨把手放在自己的胸口上說一句:
all is 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