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不該
今天看了微博上被瘋轉的一篇文章《北上廣打拚的遊子,為何遠離親人,仍義無反顧》,很多人都表示有同感,我想大概都是離鄉工作的人吧。
我也是離鄉工作的人。但背井離鄉的感觸,我似乎不是很深,興許是因為我離家近?興許是我的老婆也是從家鄉來的?興許我在這座城市裡生了兒子?興許我的爹媽現在也來到了這座城市?我不知道還有沒有什麼別的原因,反正,我好像一直沒覺出這種生活有多苦來。
2000年暑假快要結束的一天,我扛著被子在東直門看見接我的小范。我印象中身上最多不超過2000塊錢。我跟著他去太陽宮一所平房收拾東西,搬家。周圍都是很破舊的房子,住著雜七雜八的人,我和他把很少的一些家當搬上了一輛大發車,一路奔向了未來十幾年一直沒離開過的酒仙橋。
我們同住的房子是筒子樓,如果你到過酒仙橋,一定看到過那裡的筒子樓,三層舊樓,一排一排的,分別冠以幾街坊幾街坊的,比如我們住的,如果沒記錯的話好像就是四街坊。這兩個地名都挺讓我有好感的,酒仙橋,聽著就那么有靈氣,四街坊,街里街坊的,大概住的也都是熱情好客的好鄰里。
我們住在一樓陰面的一間房裡,同單元還住著三個三口之家,有一家是不常住的,四家公用一個廁所,我們和另外一家合用一個廚房。房間原來是一對兒小夫妻住,我和小范搬進去第一件事就是把兩張合併在一起的單人床分開來一邊一個,旁邊有個斗桌,固定家具就是這些了,有點兒像宿舍但實際上比宿舍還不如。房租450,中途小范搬走了,後來房租又漲到500一個月,我一個人住到2003年。
又要提到那個我比較討厭的老闆了,我聽從了他關於“你把自己打理成什麼樣子就只能過那樣的生活”的說法,換了附近一處小兩居,房租一下從500漲到了1600,好像當時最初三個月的房租還是王老師來京幫我付的。是的,當時我的工資只有3k多,根本存不下錢。租了兩居之後,我只能辭職,換了個掙錢稍微多一點兒的工作,並且把同住的一居又轉租出去,心理和經濟上才稍微平衡了些。
本來是要說離鄉工作生活的,這一開頭就不由自主的掰開揉碎了說了,收回點兒來,多說心得,少說細節。
05年的某一天早晨我覺得應該買房了。那時候王老師已經來京一年。我們在附近看了兩處房子,訂了一處,就開始還貸的日子。07年我們搬進新房,後來一天先生就出世了。養孩子是費錢的事,這個不必多說。但即便如此,我還是在10年底買了車。隨後就到了現在。日子過得不緊不慢。
以上簡單把來京這十幾年生活的大事羅列了下,主要想說明:可能大家的起點都差不多,生活的軌跡也不會有太大差距,當然,那些真正有本事創業發家的,比不了,咱就說咱一般上班打工養家的。
我不是個工作特別出色的人,甚至會有些不思進取,但依然可以在北京實現買房生子買車等一系列所謂的養家大事,可能我是個沒心沒肺的主兒,因為我幾乎沒覺的這有多大的壓力,最顯著的表現就是:不止是在最初的幾年,包括成家之後所謂壓力更大的這些年,我依然沒有過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感覺。
是的,身邊的朋友都知道我愛記賬,有一款記賬軟體,我從04年成家記到了現在,這十年來每一筆開銷,現在打開我的電腦都能查到。這個近乎變態的行為,讓諸多親友覺得我是個無比財迷的傢伙,但實際上,我幾乎是拿這個軟體當成遊戲玩了,看著各種收支數字,跟開了個店似的,可有意思了。並且,記賬只是讓我明白每一筆開銷的去處,而根本沒有對節流起到任何作用,該花的還是花。沒意識到過日子有多省著。
關於職業的事,我真的沒有太多可說的。談不上出色,也一直沒覺得受到多大的打擊。十幾年,我真正想離開北京回家,只有兩次。
第一次是來京半年的時候。當時所在的第一家廣告公司包了一份報紙版面,招我來不是什麼文案,就是給各大建材企業打電話拉廣告。半年了,我除了幫忙寫了幾篇軟文稿之外,什麼都沒拉到,年底公司搬家,元旦前,老闆給我發完2500塊錢的當月工資之後,告訴我不用跟著搬過去了。加上我身上的100多,我揣著這2600塊錢,直接坐車回家。在去火車站路上的公共汽車上,被人掏了包。一分錢沒有了。逃票回到了天津,打車回家,讓我媽出來幫我結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