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健康心態有助於職場

培養健康心態有助於職場 1
0
(0)

一老朋友發來電郵,稱最近整個家族“碰上突發事件”。事情起於年近不惑的侄兒先是認為在單位一項發明中,自己該居頭功卻在上報時被排名推後,繼而評高級工程師職稱又於臨末一道程式遭涮。“他業務歷來最好,卻被單位排擠,憤憤不平之下離家出走。留下遺書說“人生不幸,欲找一地方了結”。真把大家嚇煞!虧得幾個老同學連著兩天不斷打手機,才勉強勸回家來。”

喔,我也認識那年輕人——聰明好學,名校畢業,進入大企業,當上設計師,誰都看好。如今怎么出此下策?!即使真的周圍就數他拔尖,單位做法真的蠅營狗苟,仍可依循正當渠道申訴呀。是非曲直終歸可以辨別的。“不過,話分兩頭,不要光顧著替他鳴不平,要緊的是過後讓他換腦筋,走出“不幸”情結。”我這樣勸告。

說起來,人生的“幸”與“不幸”,都只有相對意義。抱怨在發明上報時名次遭推後,為何就不看到自己畢竟躋身於發明者行列?為評職稱最終遭遇滑鐵盧而沮喪,為何就不看到前面幾道關自己也曾一路順風?……契訶夫曾用幽默語句證明不幸的相對性:“要是火柴在你的口袋裡燃燒起來,你應當慶幸衣袋不是火藥庫;要是你的手指扎進了一根刺,你應當慶幸刺不是扎到眼睛裡;要是有窮親戚來找你,你應當慶幸來的不是警察。”查一下網際網路,引用數逾萬,可見服膺者之多。其實,人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非關具象事物,而在自我調適中生成。心理學家推出一個公式:人的情緒指數==期望實現值/內心期望值。亦即內心期望值與人的情緒指數呈反比關係,前者愈調低,後者愈抬高。所以“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窮巷讀書照樣可以有好心態。讀過馮侖記述偕馬雲遊歷不丹的文字,方知這個公民幸福指數極高、“生氣惱怒指數”極低的國度,人均gdp只有1700美元,大部分人都吃素,原本物質條件很差。

因為不知情,我無法對朋友親屬的個案提供具體意見。但因為看過聽過若干事例,我倒以為健全職場心態,可能是具普遍性從而值得探討的課題。時下職場,競爭激烈,你追我趕,勝負交織,一些人對社會競爭的壓力尚難適應,以至常現“過度防範”、“氣人有,笑人無”等畸形競爭心理。尤須關注的是其中不乏滿腹學問的青年才俊。如果說中國古代書生常因恃才傲物、牢騷太盛的習氣而耽誤,韓愈寫《柳子厚墓志銘》、蘇軾寫《賈誼論》都深表痛惜,那么在現代職場氛圍里自視過高、不會包容、缺乏韌性之類心態就更是才俊之士的致命傷。自然,通常“傷”的不是性命,而是職業前程。

剛從《報刊文摘》上讀到一篇方陵生譯文《優秀的人不抱怨》,針對的是職場司空見慣的不平衡心理、抱怨連天心態。主人公是美國計程車司機沃利。他開的車特別乾淨,待客特別熱情,竟會免費提供飲料和報刊乃至音樂欣賞。他解釋道:“兩年之前,我也像其他計程車司機一樣,大部分時間都心懷不平地整天抱怨。直到有一天,我聽到廣播裡介紹勵志成功學大師韋恩?戴爾博士說的:停止抱怨,你就能在眾多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不要做一隻鴨子,要做一隻雄鷹,鴨子只會””嘎嘎””抱怨,而雄鷹則在芸芸眾生中奮起高飛。”沃利開始學做“鷹”的第一年,收入就翻了一倍。然而,普通的計程車司機懂得的道理,我們一些飽學之士卻不懂,依然沉湎於“心懷不平地整天抱怨”,不是這樣嗎?作為人才,既要有智商,也需有情商。這裡那裡一丁點兒不被承認,何鬚生大氣,“人不知而不慍”才是。沉得住氣,鼓得起勁,委屈面前更加發奮工作,於是乎就能得到更多的承認,獲取更高的評價,這叫良性循環。反之,由委屈而消極而獲更低評價而致更大委屈,這叫惡性循環。

我們常說“領導者要換位思考”,其實員工也不妨換位思考,時時站在單位大局的角度來想想。“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了什麼,要問你為國家做了什麼。”此乃甘迺迪名言佳句,卻也可以移植過來,作為單位員工盡可自問自答的。可以說,無論國企、民企、外企欲達到經營目標,都一樣寄望於員工積極奉獻,最忌消極乃至內耗。記得香港酒店大亨陳澤富要求晚輩的是“熱忱工作,不要計較逾時工作”。還不止於時間呢,最好是啥都不計較,全身心投入。赫赫有名的振華港機,有個傳奇式老總裁叫管彤賢,他在電視上介紹管理經驗時直率地說,他最欣賞的是那種不計較個人得失、撲在共同事業上的青年人。要提拔就必然提拔這種人。——事情就是這樣,麵包會有的,榮譽會有的,職稱職位都會有的,只是成功不來自牢騷而來自勞動,而且是那種持久的創造性勞動。不能忍受過程,貪圖立竿見影,那就落到蘇軾批評賈誼的:“嗚呼!賈生志大而量小,才有餘而識不足也。”

覺得如何?

評分一下!

平均評分 0 / 5. 人數 0

未有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