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禮
在20世紀初,有一位名叫貝奈狄特斯的法國人在整理化學藥品時,不小心將一個玻璃瓶從架子上碰落。隨著“啪”的一聲脆響,玻璃瓶重重地跌落在了地上。貝奈狄特斯暗暗叫苦,糟糕,藥品一定濺滿一地,又得花時間打掃和清洗了。就在他低下頭,彎下身,準備收拾殘局時,卻意外地發現,雖然玻璃瓶出現了幾道裂痕,但它並沒有碎開,裡面的藥品完好無損。
對於這次意外,要是換作普通人,可能將藥瓶輕輕地放回原處,或重新拿一個瓶子裝上,然後就此了事。而貝奈狄特斯卻並不這樣,他從中嗅到了成功的味道。由這個玻璃瓶,貝奈狄特斯立刻想到了最近發生的多起惡性交通事故。在車禍發生時,巨大的衝擊力使車窗玻璃震碎,許多的乘客就命喪在這些飛濺的碎片裡,這讓貝奈狄特斯十分心痛。要是能發明一種不易碎的玻璃,不就可以很好地避免這類悲劇再次發生了嗎?
從那以後,貝奈狄特斯每天都泡在實驗室,尋找著研製不碎玻璃的方法。功夫不負有心人,細心的貝奈狄特斯發現,那隻從架子上掉落的玻璃瓶之所以沒有摔碎,是因為它曾裝過三硝酸纖維素脂的溶液,溶液揮發後,在藥瓶內壁形成了一層柔軟的薄膜,正是這層保護膜才使得瓶子裂而不碎。後來經過反覆試驗,貝奈狄特斯終於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塊安全玻璃,這種玻璃有三層,兩邊是普通玻璃,中間一層是三硝酸纖維素脂,三層緊壓到一起成為整體,一旦受到劇烈撞擊時,它只會碎裂而不會飛濺。隨後,這種玻璃被廣泛地套用到實際生活中,貝奈狄特斯由此名聲大噪,享譽海內外。
無獨有偶,在同一個世紀,一個叫雅各布·博爾的丹麥大學生在做試驗時,無意中打碎了一個燒杯,他在拾掇玻璃碎片時,驚奇地發現,有的玻璃碎片大,有的玻璃片較大,有的玻璃片中等,有的玻璃碎片小。這本來是一件十分尋常的事,誰也不會為此感到大驚小怪,但雅各布·博爾是一個喜歡追根究底的人,他認為這種現象非同一般,其中可能有著某種規律。隨即,他將那些玻璃碎片全部收集起來,然後帶回家中認真鑽研。他把那些玻璃碎片按大小分為四類,然後拿到秤上去稱,並將數據一一記錄下來。完成這一切後,他又用大碎片的重量除以次大碎片的重量,用次大碎片的重量除以中等碎片的重量,用中等碎片的重量除以小碎片的重量,結果發現其重量比均為16比1.後來,他又做了大量類似的試驗,結果仍是如此。於是,在1942年,他發表了著名的雅各布·博爾碎片定律。利用這個原理,考古或天體研究人員,可根據文物、隕石的殘骸碎片推測它的原狀,並迅速恢復它們的原貌。因為這個小小的發現,雅各布·博爾成了一位舉世聞名的科學家。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有過打落玻璃瓶的經歷,但你從中想到了什麼,又做了什麼呢?很多人渴望成功,嚮往財富,卻又抱怨沒有機遇可尋。其實,機遇無處不在,關鍵是看你有沒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有沒有一雙隨時準備好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