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雅彬
宋朝有個小伙子叫張友正,他內心很早就有個書法夢,為了實現夢想成為書法家,當時還是普通青年的小張找了間閣樓住下,潛心練習寫字。這一宅,就是整整三十年,最終風雨之後見彩虹,宅成了一代書法家,揚名立萬。連宋神宗看了他的字都讚不絕口,稱其草書堪稱本朝第一。
人要吃喝拉撒,要柴米油鹽,光苦心孤詣地宅著,別說三十年,三個月肚子就得餓癟。
此言甚善。張友正家境非同一般。爹是當朝大權在握的宰相,名下有市值百萬的首都豪華別墅。即便如此,張友正耗費三十年從小張揮毫潑墨到老張,時間並非唯一代價,吃飯穿衣尚可勤儉節約,每天寫那么多字到哪弄錢買草稿紙呢?只有把豪宅掛到中介,賣出三百萬錢,用房款供著他寫了三十年。
對於張友正來說,不必為生計奔波,實現理想的路上所差的就是膽識——狠心賣掉房產做盤纏勇往向前,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已離天三尺三,夢想觸手可及。歐陽修在《避暑錄話》里感慨張友正賣掉別墅換草稿紙,正是欽佩其勇敢決絕。天下有別墅的人多的是,有書法夢的人也不少,難的是敢於舍墅求書,貴在膽識。
如此看來,對於手頭沒房卻心中有夢的人,豈不是機會渺茫?也不盡然。咱們來看看懷素。
唐朝的書法家懷素,和張友正一樣少年時代胸懷書法夢。《懷素別傳》稱他家裡生活貧困,只能在牆上、瓦上練字。懷素想明白了自身條件:家境不寬裕,沒錢沒房,如果說一定要有的話,那就是一腔熱情。條件貧瘠至此,勝算無幾。老懷仍舊曲徑通幽一般找到辦法。他投身佛門,和躲進小樓差不多,既找到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環境,又解決了基本的飲食起居等生活問題,然後一門心思地苦練書法。練起字來同樣有缺紙的問題,為此,他專門找荒地種上芭蕉樹,摘取樹葉鋪在桌子上當紙。後來又做了一塊漆盤一塊漆板,寫了擦擦了寫,日復一日竟將盤板寫穿。憑著滴水穿石的精神,終成一代傑出書法家。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即便外在條件懸殊,也能取得同樣的成功。美國作家格拉德威爾說過,普通人眼中的天才看起來卓越非凡,並非天資過人,往往是付出了超乎常人的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鍊,任何人都能超越平凡步入超凡。
在這個夢想泛濫的年代裡,各種夢想秀充斥螢屏、報刊,更要叮囑自己避免流連在他人光怪陸離的夢想故事中。常看別人的勵志故事,不妨立長志乾出屬於自己的故事。與其做他人夢想的看客,不如把細細碎碎的時光攢起來,投入實現自己夢想的儲蓄罐里。心無旁騖地換取屬於自己的夢想,那也許是1萬小時,也許是2萬小時。
如果早早地確定夢想,明確目標,持續努力,你的鬧鐘一定會不負期望地在某一天,也許那就是一個平常的日子,早晨或是午後,伴著微風或是小雪,自顧自地響了起來。
那的確來之不易,看起來卻又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