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其中一個很喜歡的文章,這裡會加上一些自己的注解
很多人可能對美國淘金熱中的淘金者有所誤解,以為那些身先士卒加入淘金大隊的人最終必然會發家致富,事實上,恰恰相反,這些人承受著很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反而是那些為這一龐大的淘金隊伍提供生活必需品的那些人最後真正地富裕起來。
那時生活必需品平台己經建立,人人需求必需品,做這類生意的人有點像做中間商,不用太大的承受風險,假如把這些生意人當成平台一部份,他們的的收入會像是平台的抽成,像過橋費等的東西
遍地都是黃金
在歷史上,美國西部太平洋沿岸曾經有個著名的黃金州,也就是現在美國的第三大州——加利福利亞州。加州以盛產黃金聞名,1848年被人們首先發現金礦後,經過了100多年的開採與挖掘,在1986年還是美國第二大黃金生產州,產量達42萬5617蠱司。
這裡的黃金,與別處的黃金深埋於地下不同,許多都裸露於地表和河床上,人們只需要簡單的挖掘工具,比如一個鐵鏟,和一個淘洗金子的金盤,就可以淘到金子。曾經一個叫做Joe的人,在短短7周內,就發現了價值4萬美元的金子,一個12歲的小男孩只用兩天就發現了2700美元的金子。
大量的黃金儲量,再加上易於挖掘,如果不出意外,當時僅有4000個西班牙裔人的加利福尼亞會很快富得流油,就像今天因售賣石油暴富的沙烏地阿拉伯一樣。但大多數挖金者最後卻落得個比挖金前還要貧窮和悲慘的下場。這是為什麼呢?
過於龐大的採金隊伍
故事還得從1848年1月24日說起。第一個發現黃金的是一個叫做詹姆士·馬歇爾的人,當時他的身份是一家鋸木廠的負責人。那時的鋸木水車還需要引入流水驅動,所以水道的暢通很重要。在一次例行巡視水道時,詹姆士·馬歇爾有了一個意外發現,他撿到了一個大拇指甲大小的金黃明亮的東西,抬頭一看,這些黃色物體竟然遍布整個河床。
很快,這些軟軟的黃色物體就被證實為黃金。為了不走漏風聲,馬歇爾的老闆特意租下了周圍12平方英里的土地,還嚴禁手下工人向外界透露。但比起禁令,金子的誘惑明顯佔上風,還是有幾個工人偷偷去撿金塊,並且背著金塊,跑到城鎮里去大肆炫耀。消息不脛而走,周圍的居民立馬就蜂擁而來。到夏天,已經有4000人成了職業挖金人。
此時,挖金人的數量,還是遠遠小於金子的儲量,所以,這時的挖金人還非常容易賺錢,每天可以平均賺到32美元(那時普通人一天掙不到5美元)。不過,在各大媒體和民間小道消息的鼓吹下,比如別有用心的美國政府,想加快西部開發,證實了加州有大量黃金的傳聞。一個賣鐵鍬、金盤等雜貨的店主,有一天到大街上拿著一瓶金子,到處炫耀。後來人們再次回憶起這次瘋狂的西部淘金運動,才體會到他的真實意圖其實是為小店帶來生意。
在黃金的驅動下,事態很快就失去了控制,1849年初,加利福尼亞約有人口26000人,僅用一年的時間,就增加了近10萬外來人口。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美國浪潮也發生在這個時候。從1849年至1882年,約有30萬華人(多來自廣東和福建)湧入美國,大多都奔去西部掘金。
幾千人的挖金隊伍,還有金子可挖,如果是幾十萬的淘金大軍呢?很快,地表黃金就被開採殆盡,有時人們就算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挖1000鏟也沒法獲得一粒金子。這時,市場過熱後帶來的負面效應就顯現了,採金門檻抬高,資源有限使得每個勞動力獲得的利潤大打折扣。要想採礦,只能去地勢更為險峻的落基山脈附近,或者是藉助大型機械轉向更深的地下層。這些工具簡易的淘金者常常入不敷出。
另一方面,那個時候美國西部還處於未開發階段,承受力有限,人口劇增,導致衣、食、住等生活物資供應十分緊張,物價飛漲,生活成本大大增加。就算淘金者淘到了少量的金子,大部分也用來支付了生活費用。所以,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淘金都不是件划算的事情。
淘金的高昂代價
不僅金子難淘,淘金人還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表面上看,淘金只需要一個健壯的淘金人,加上一些簡單的淘金工具,比如耐穿的衣服和靴子、鐵鏟、淘洗金子用的金盤,這些工具價格不貴。但換成現在的精明的企業家們,就還會計算下其他成本,比如勞動力成本、工具成本、交通成本等等。而這其中,以健康為代價的勞動力成本是最高昂的。那時,大多數的淘金者一心只奔著金子去,完全忽略了是否這些金子值得去冒這麼大的險。
當時,橫貫美國東西的鐵路還沒有修建,徒步穿越美國大陸到達加利福尼亞極不容易。4000多千米的路程,多半是荒無人煙的戈壁沙漠,在夏天時酷暑難耐,冬天又寒風刺骨,穿越這片戈壁沙漠,需要長達數月的時間,在缺水和缺乏馬匹的情況下,兇險程度可想而知。許多人在還沒淘到一粒金子時,反而把命搭上了。一些人死於霍亂和壞血病,一些人則死於印第安人的反抗和惡劣的美國西部自然環境。
有人為了去西部淘金,甚至繞道南美。要麼從大西洋南下,繞過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進入太平洋,然後北上到加利福尼亞。要麼先坐船到巴拿馬,徒步穿越大西洋和太平洋中間狹窄的中美地峽(當時巴拿馬運河還沒有開鑿),然後再坐船北上到加利福尼亞。第一條線路總路程上萬公里,得在海上航行半年以上。那時,人多船少,人們不得不擠在嚴重超載的船里悶上數月,如果瘟疫爆發或者遇上暴風雨,倖存的幾率渺茫。第二條線路耗時看上去比較短,但因為要穿越瘧疾與霍亂肆虐的中美洲熱帶雨林,反而更加兇險。
因此,要想成為一個真正的西部淘金者,所付出的代價是如此的高昂。
市場的不確定性
事實上,淘金者失敗的根源就在於失去了對市場不確定性的預估能力。1954年,經濟學家薩維奇提出了「人與自然博弈」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有兩個主角,一個是決策者需要面對的外部世界,一個是決策做出的決策行動。決策者選擇行動相當於在對外界各種可能發生的事件上押賭的結果,每一個行動都相當於一次彩票選號,運氣有很大的成分。
在確定的條件下,做出理性決策是很容易的。比如,冬天到了,天冷了,許多商家就會把冷飲換成熱飲,把夏季的衣服清倉,換上冬天的羽絨服售賣。但如果 在一種不確定性的狀態中,做出的決策往往是帶有風險的。比如,你有兩份工作選擇,在第一份工作中,能拿到固定工資每月3000元,而第二份工作中,你的基本工資只有每月1500元,但績效可以拿到3000元,但這3000元需要看你有沒有完成任務,這就是風險值。
淘金無疑充滿了不確定性。就淘金者面對的外部世界來說,首先自然世界就充滿著不確定性。美國西部自然環境惡劣,金子屬於稀缺資源,能否活著抵達加利福利亞,是個小概率事件,淘到金子又是個小概率事件。其次社會關係里,也充滿不確定性。去西部淘金的人,許多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亡命之徒,再加上西部是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地盤,就算你採到了金子,也可能命喪暴徒之手。
另闢蹊徑的成功者
在淘金浪潮中,另外一些聰明人,就盡量在確定性的條件下做出決策,他們另闢蹊徑,同樣實現了「黃金夢」。幾十萬淘金者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他們的喝水和吃飯需求是固定的,比如有些人靠賣水和賣烤肉致富了。在這些人當中,最有名的當屬牛仔褲的發明者李維·施特勞斯。1853年猶太青年商人李維·斯特勞斯看見許多淘金工人的褲子很容易磨損,就把積壓的帆布試著做了一批低腰、直筒、臀圍緊小的褲子,賣給舊金山的淘金工人,這就是我們現在穿的牛仔褲的雛形。這位猶太青年商人創造的牛仔褲王國一直興盛到現在,它就是著名的牛仔褲品牌Levi s(李維斯)。
現在很多人已經知道了這樣的事實:當時去西部淘金的人中,大多數淘金人沒掙到多少錢,而真正發財的,是那些賣水、鐵鍬、鏟子、籃子、牛仔褲一類的人。其實,這就像我們現在社會每個人都想發財致富一樣,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就都奔著大金礦去,許多人會熬夜加班,下了血本,最終大多數人都會慘敗而歸,能夠因淘金而暴富的人寥寥無幾。但還有些聰明人,能夠動動腦子,找出合適的生財之道,盡量將不確定性降到最低,他們不僅找到了安身之道,還更容易走向財富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