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障礙,瞭解點歷史都熟:騎兵劣勢。南方本就不產馬,冷兵器時代,士兵的戰鬥力再兇悍,裝備再精良,進攻戰裡缺馬,等於先廢一半武功,就算打的過,也常攆不上。第二個障礙,更是滿滿悲情淚:後勤補給。大炮一響都是黃金萬兩,打的越遠,補給線就越漫長,後勤分分鐘斷血,不用打就崩潰了。中國歷史上,類似崩潰場面極多。第三個障礙,不太出名,卻最最要命:戰略規劃水平。就算你兵精糧足機會大好,但攤上無腦的高層瞎指揮,就算是鋼鐵戰車,帶到溝裡去也沒命。典型就是南宋,幾次大好的北伐機會,全被瞎指揮葬掉。但明朝為什麼能迅速成功?因為這三個障礙,擺在大明朝,確切說是擺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面前,卻基本都成了浮雲。先說第一條騎兵問題,這事明朝運氣相當好,由於元朝開國後,腦洞大開在南方推廣馬場,原先大好的農田全用來養馬,不但鬧的反抗四起,更給南方各路政權,準備了大批豐厚戰馬。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老家淮西地區,元末就是重要產馬地。但戰馬再多,騎兵戰鬥力差,上了戰場也是給人塞牙。而這一條,也是明朝建立者朱元璋,一直有別於其他反元力量的大優點:軍隊正規化。正規的訓練管理,早早就建立嚴格的軍規紀律,並且堅決令行禁止。這樣打造出來的軍隊有多強?舉兩個例子,當朱元璋打進太平城時,先命人張榜重申軍紀,只見現場士兵一片肅然,連喧嘩的都沒有。然後再看戰場效果,朱元璋拼陳友諒,每次兵力都少於對手,特別是鄱陽湖大戰,二十萬對陳友諒六十萬,可不管水戰陸戰,哪怕以少打多,依然能把對手磕回去,直到逆襲成功!這樣的軍隊質量,比比後來某個所謂農民軍,進了北京城就撒歡,[姦.淫]擄掠不停的場面,就知道差距有多大,也只有這樣的軍隊,才能經得住最殘酷的北伐考驗。而放在後來明朝北伐戰爭裡,這條的效果也十分明顯,明朝北伐時,元朝的騎兵軍團,歷經與農民軍的多年征戰,戰鬥力早已爆表。但對上明軍時,常見的場面,都是少的多的明軍,追打多的多的元軍,甚至明軍成建制俘虜七八萬蒙古軍的震撼場面,都有好些次!如此兇悍戰力,好似穿心強弩,蒙古騎兵不管扛還是躲,不受傷真叫難!而第二個障礙,卻更是明朝起家的時候,獨家的優勢所在。明朝雖然也是農民起義起家,但在南方各路政權裡,朱元璋的隊伍,卻是對生產破壞力最小的,但更重要的,卻是發展理念,都說明軍是“廣積糧”。其實最稱道的,卻是明朝“廣積糧”的辦法:屯田制,通過軍隊推廣屯田,盡可能自給自足解決軍事供給,將所有的可用資源,最大效率整合為軍用。比起好些的所謂農民起義隊伍,一路隻知道流動燒殺來,這份長遠眼光,高下立判!如此高下立判,放在戰場上也效果明顯,看明朝的統一戰場,只要看地圖就明白,吃喝拉撒的事,比血拼更困難,當時朱元璋的地盤,主要就是江南和華中這兩片。北方元朝政權依然強大,南方也是割據勢力林立,但明朝兩個拳頭同時出擊,如此龐大的戰爭規模,竟能通過良好的資源整合迅速支撐住,直到徹底統一天下。以這一條說,明末崇禎皇帝,手握大好河山,卻落得窮死上吊,實在是個能力問題。當然最見證能力的,卻還是第三條:戰略規劃水平。只要比比明朝之前的幾次極品北伐,就知道朱元璋在這事上,該有多麼贊。比如劉宋北伐,也就是辛棄疾哀歎“元嘉草草”的那次,也是精兵強將,卻弄了個草包王玄謨做統帥,白白賠光精銳。再比如南宋北伐,宋孝宗直接硬衝衝把步兵往江淮平原扔,等於是往金國騎兵狼嘴裡扔肉,宋理宗年間的端平入洛,更是在後勤不到位時貿然動手,導致宋軍精銳在斷水斷糧中覆滅。如此錯誤,朱元璋卻不犯!非但不犯,在整個北伐過程裡,單以軍事角度看,步步都是拍案叫絕的規劃,首先選准靠譜主帥徐達,然後又設計了最靠譜的路線,絕不為了求速度先打燕雲,而是耐心水陸並進,山東河南全拿下後,再把元大都打包收走。隨後與擴敦帖木兒的主力決戰,更是一下掐准命脈:擴敦帖木兒反攻大都又如何?就不被你牽鼻子走,堅決在定西打主力決戰,一戰殲滅元朝最精銳騎兵,整個元朝就像被痛揍了七寸的蛇,乖乖蜷縮在漠北!隨後的北進,雖然有嶺北挫折,朱元璋卻毫不慌張,依然步步為營,通過軟硬兼施,幾乎兵不血刃拿下遼東大地,一下斷掉北元的胳膊,然後捕魚兒海一擊穿心,把北元徹底碾沒。從頭到尾,元朝差的不止是氣數,僅以戰略應對說,完全就在朱元璋的套路裡!天下無敵的蒙古騎兵,為什麼會迅速敗給明朝?其實這不止是個軍事問題,更是個做人的道理:怎樣的奮鬥才能成功,就像朱元璋一樣,先默默磨煉自己,然後以堅定的決心,走正確的路,哪怕窮成朱元璋,也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