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伊始,摩拜遭遇砸錢砸錢再砸錢,先是騰訊、華平、紅杉猛砸2.15億美元,又得郭台銘旗下富士康戰略投資,再獲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亞洲最大對沖基金高瓴資本的“加持”。一把D輪可謂“梅花三弄”,累計豪掘超3億美金。
這兩筆融資啥概念?換成自行車,那就是60萬輛摩拜(單價3000元)和1350萬輛ofo(單價200元),中國四分之一以上的自行車產能就此被圈佔,半個投資圈被共享單車“拖下水”。
然而,這並沒有完。幾乎與此同時,名不見經傳的共享單車“永安行”,突然被馬雲亂入,借螞蟻金服、IDG、深創投之手投下A輪,火上澆油地祭出“免押金”的殺手鐧,引發全行業商業模式的顛覆。
資本圈、互聯網的大佬們,為啥都趕著做這1塊錢的“小生意”?在吃瓜群眾看來,共享單車別說賺錢,不賠個底掉都沒地說理啊!
此前有新聞稱,生於福建莆田的“卡拉單車”,投車667輛,狂丟76.5%,總收益1000塊,享年20天。這等慘狀,把投資人嚇得“棄車”而逃,“卡拉單車”也成為共享單車撤資倒閉第一家。不過,之後公司又澄清數據,表示找回了60%的單車,損壞率不超過10%。
不過,有些事在全世界哪裡都一樣啦!
法國巴黎的Velib,號稱全世界推廣最成功的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目前實現年賺2000萬歐元。不過2007年投放建立之初,80%的單車被毀或遭竊,許多車被扔進塞納河,甚至走私到海外……
令人驚訝的是,ofo創始人戴威表示,有的城市已實現40%的淨利,預計2017年就能賺錢啦!
摩拜則稱還沒有盈利模式,四處融資,就是為了邊“續命”,邊找賺錢的法子。創始人胡瑋煒甚至表示,哪怕失敗了,也是一項公益。
這話讓人風投們情何以堪!人家幾十億真金白銀扔進來可是要套現的,咱做公益聯繫母親水窖、抗戰老兵好不好?
顯然,半個投資圈“暴動”式投入,根本上還是看上了共享單車這門生意。
一是租車費。五毛、一塊的租車費,看上去不起眼,壟斷起來就是門大生意。
美好理想或許是,假設若干年後,ofo一統江湖,從此做成千秋萬載的好生意,那麼全國3000萬人次/天的使用量足以保底(北上廣深人口合計就高達7780萬),以單次1元計算,可年入100多億。根據企業披露數據,ofo小黃車回本只要1-2個月,摩拜單車大約要10個月。就算毀車厲害、成本奇高,100億也足以彌補運營成本了。另外,隨著政府規範管理和國民素質提高,加上人性對不稀缺事物的破壞興趣自然走低,壟斷性的共享單車賺錢,將是大概率事件。
二是押金運營。按照“陰謀論”,押金將會是共享單車最賺錢的“套路”。
華商韜略(微信ID:hstl8888)梳理企業自曝數據顯示,ofo和摩拜的用戶量都已突破1000萬,對應的押金也高達29.9億和9.9億。如此龐大一筆押金,之前需要2-7個工作日才能轉結到賬,如今雖已實現“秒退”,但由於規模龐大,足以利用現金池賺取豐厚的金融收益。
關鍵時刻,阿裡出手。螞蟻金服借著“永安行”入場,打出“免押金”牌,打的就是暴利大生意。想要在支付寶眼皮底下,做成“押金套利”的“類金融”黃粱美夢,不瘋狂廝殺一番,誰都看不到結果。
三是超級大數據。這門生意應用無限,空間如此之大,看到的人卻如此之少。表面看,獲取單車的移動軌跡毫無意義,但萬億次彙聚後,大數據將爆發“核聚變”般的商業力量。
實際上,巨頭們對共享單車的品牌投資選擇,都有著深度考量。滴滴投下ofo,因為雙方的數據都源於手機,本身存在一定的互補或替代,可實現數據的充分整合;騰訊選擇摩拜,可針對單車內的精細化GPS數據,結合騰訊地圖做深度挖掘。
在數據就是價值的時代,它們會成為眾多商業和城市決策的基礎。
你的一次騎行不符合法律規範,或許暫時無人問津,但數據永遠記得。於是當它落入金融機構之手,與你相關的金融產品定價(如個人保險、商業貸款),便會被莫名其妙提高。當個人信用成為另一種“貨幣”,它就成了未來金融價格的基礎(如芝麻積分);
你騎行速率的變化,被彙聚成數據洪流後,也將成為道路規劃改造的新考量;
你半路短暫的購物行為,竟然影響到商圈租金的定價;甚至推送給你的單車應用廣告,都會揣測你的行為偏好,越來越符合你的口味……即便是在當下,共享單車企業為解決亂停車,正開始大量設置的智能推薦停車點,已經用到精確定位算法、太陽能供電、物聯網等智能技術,本身就是大數據輔助城市規劃。
此外,ofo已與華為、中國電信在開發物聯網單車上達成協議,希望通過NB-IoT(窄帶蜂窩物聯網)技術,讓用戶一點APP就獲取推薦停車點,引導用戶正確停車。與GPS不同的是,NB-IoT技術能讓單車無所遁形,深藏地下都能精准定位,可逐步解決丟車、亂停放等問題。
實際上,看似不起眼的智能停車點也是個能穩定盈利的項目:巴黎Velib自行車僅靠跟戶外廣告公司合作,就實現了2000萬歐元的淨利潤。甚至碰到春節、“雙十一”這樣的爆倉時點,共享單車通過實名制,隨便就能跟快遞公司搞個“順手快遞免車費”活動:快遞公司省費用,共享單車拿分成,騎車人攢信用,剁手黨得實惠……所有人都能從中受益。
此外,正規途徑積累的數據價格極其昂貴。有消息顯示,銀聯數據價格為每人1-2元,車管所數據高達2-3元。由此滋生出生意紅火的“數據黑市”,價格便宜,卻存在數據“污染”、“注水”等見不得光的問題。因此,共享單車公司的數據價值,遠非表面那麼簡單。在悲觀的人看來,共享單車是典型的“人造風口”、“公地悲劇”、“互聯網大鍋飯”,預言它很可能重蹈網約車覆轍,成為一場終將歸零的資本泡沫。目前,ofo的車輛損耗率約在20%,摩拜約為10%。投放規模進一步擴大後,悲觀者認為天量的損耗註定會壓垮單車企業,單車也會淪落為城市垃圾。
樂觀的人則認為,共享單車損耗最大的階段必然過去,政府正加強監管(成都已出臺全國首個共享單車《意見》,北京管理辦法也將出爐)北京私鎖單車的護士和成都的燒車人,都因涉嫌故意毀壞財物罪被刑拘。如果亂象能被有效遏制,共享單車將迎來自己的“黃金時代”。而對創業企業來說,保持樂觀、跑馬圈地的速度,遠比糾結於口水更重要。雖然國內市場上,各家共享單車企業都以第一自居、難分仲伯,但在全球視野上ofo在今年1月就亮相美國紐約時代廣場,更搶先在倫敦、新加坡、矽谷等開拓海外城市30座,顯然棋快一招。
退一萬步講,即便亂象不改、監管無力,依然還有辦法。
Ofo在談及盈利模式時提到,“有的城市”能實現40%的淨利,“有的城市”能實現20%,“有的”尚無法盈利。如果一些城市始終車輛損毀嚴重、無法盈利,怎麼辦?單車企業必然會選擇“止損”,將不賺錢的城市拋棄。
跑馬圈地下,投資人看的是城市覆蓋率和用戶數。一旦競爭塵埃落定,單個城市運營的成本,將成為經營存續的關鍵。屆時,共享單車企業發佈個“201X年中國城市共享單車損毀排行榜”,頓時會成為傳遍互聯網的“城市之恥”。這種通過大數據計算出的“缺德指數”,將是任何城市都無力承受的,反過來必將加大違法打擊力度。
屆時,能否養活共享單車,將成為城市文明程度的一大標誌。顯然,共享單車並非人為製造的偽需求,而是直擊城市擁堵、空氣污染和短途出行難等多項痛點,並提供了絕佳的解決方案,也積累了大量用戶口碑和忠誠度。“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南影業CEO劉春騎著共享單車去報到;交通部長李小鵬更是盛讚,共享單車能實現互聯網企業、製造企業、騎行人“三方多贏”,需求強烈、前景光明,對這一新生事物充滿信心。
事實上,共享單車也讓自行車製造業迎來了措手不及的大爆發。
自行車廠商都過慣了產量年年下降的沉悶日子,卻突然被從天而降的大訂單砸暈了。但在專業廠家看來,共享單車在防盜、防拆設計上還能進一步改善,或許我們今後就能看到防拆防盜、經久耐用乃至智能報警的單車。
然而,共享單車展現出的“降維打擊”能力,生動演繹了“毀滅你,但與你無關”的殘酷性。在共享單車面前,自行車經銷商、黑摩的被消滅得無聲無息,出租車的短途生意一落千丈,甚至電動車行業都深感寒意,不得不面對銷量大降的窘境。
始料不及的是,共享單車風乍起,共享電動車和共享汽車又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十多個共享平臺開始在一線城市小試牛刀。放眼未來,或許共享單車不過是一場“低成本”商業試驗,一旦模式成熟,我們會不會直接進入共享汽車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