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得了集體冷漠症,恨不會殺死人,冷漠無知與懦弱才會

台灣得了集體冷漠症,恨不會殺死人,冷漠無知與懦弱才會 1
0
(0)

前陣子上映的電影【小丑】,訴說的就是集體冷漠。
在看完小丑和寄生上流後,我鄰居問了我大概八百遍好不好看,
說真的,這兩部片都好看,很值得細細品味。
因為世界是那麼真實跟現實啊!

但是對我來說不是電影是真實生活,
那麼黑暗那麼血淋淋,有些還是沒有那麼栩栩如生。

也許是因為我知道在黑暗的世界,還是會有很美好的一瞬間吧。

那我們先來說說為什麼集體冷漠吧~

責任分散效應

1964年3月13日夜3時20分,在美國紐約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諾比白的年輕女子在結束酒巴間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當她絕望地喊叫:“有人要殺人啦!救命!救命……”

聽到喊叫聲,附近住戶亮起了燈,打開了窗戶,兇手嚇跑了。
當一切恢復平靜後,兇手又返回作案。
當她又叫喊時,附近的住戶又打開了電燈,兇手又逃跑了。
當她認為已經無事,回到自己家上樓時,兇手又一次出現在她面前,將她殺死在樓梯上。

在這個過程中,儘管她大聲呼救,她的鄰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觀看,但無一人來救她,甚至無一人打電話報警。

這件事引起紐約社會的轟動,也引起了社會心理學工作者的重視和思考。
人們把這種眾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

對於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這種現像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

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

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

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
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

如何打破這種局面,這是心理學家正在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再來說一個自身的經驗吧。

某天早上在全家,看到了冰凍冷漠的事件。
一個中老年人想拿超商免費領取的徵才報紙,
所以想跟店員打招呼,說一下,
不過可能是店員沒空,也有可能是老年人的方式不對。

總之店員用駁斥的口氣:「直接拿就好了啊」
腦中不停閃爍的是小丑的電影橋段,
人有時候,好愛把自己擴張,膨脹到可以擺出瞧不起人的態度。

然後再依些渺小不起眼的地方,獲得自以為是的成就感。

我們是人,拜託溫暖點,別當冷血動物吧!

覺得如何?

評分一下!

平均評分 0 / 5. 人數 0

未有評分